消化系统之胰腺疾病考点解析

时间:2017-8-14 10:14:22 来源:胰腺囊肿

第一节 急性胰腺炎

     大纲要求   (1)病因和发病机制   (2)病理   (3)临床表现   (4)辅助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主要并发症   (7)非手术治疗   (8)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和手术方式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A.病因   1.胆道疾病:   胆石症(最常见)、胆道感染或胆道蛔虫。

  急性胰腺炎病因;胆道疾病(共同通道学说)      解剖上大约70%~80%的胆总管与胰管汇合成共同通道开口于十二指肠壶腹部。   胆系结石在排出过程中一旦嵌顿在壶腹部,将会导致上行胆管炎与急性胰腺炎发生。

  2.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      ①乙醇刺激Oddi括约肌痉挛和十二指肠乳头水肿,胰液排出受阻;   ②通过刺激胃酸分泌,使胰泌素与缩胆囊素(CCK)分泌,促使胰腺外分泌增加;   ③长期酒癖者胰液内蛋白含量增高,易沉淀形成蛋白栓,致胰液排出受阻。

  急性胰腺炎病因;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      3.其他(教材过于繁杂,从简):   胰管阻塞、内分泌与代谢障碍、手术与创伤、药物、感染等。

  B.发病机制胰腺自身消化理论。   1.胰腺分泌的生理过程   (1)分泌两种消化酶:   有生物活性的酶:脂肪酶、淀粉酶等;   无活性的酶(以前体或酶原形式存在):如胰蛋白酶原、前磷脂酶、前弹性蛋白酶、糜蛋白酶原等。

  (2)胰腺生理性防御屏障:   

  (3)胰液正常消化作用的发挥:   胰液进入十二指肠,在肠激酶作用下,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   在胰蛋白酶作用下,各种无活性的胰消化酶原消化酶,对食物进行消化。   

  2.急性胰腺炎与自身消化理论相关的机制   (1)各种病因导致胰腺腺泡内无活性的酶原激活,发生胰腺自身消化的连锁反应;   (2)胰腺导管通透性增加,使有生物活性的胰酶渗入胰腺组织,加重胰腺炎症。

  急性胰腺炎发病中主要的4种活化酶

消化酶

过程

结果

磷脂酶A2

分解细胞膜的磷脂,产生溶血脑磷脂和溶血磷脂酰胆碱(细胞毒作用)

胰实质凝固性坏死、溶血及脂肪组织坏死

激肽释放酶

使激肽酶原变为缓激肽和胰激肽,使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

休克和水肿

弹性蛋白酶

溶解血管弹性纤维

血栓形成和出血

脂肪酶

胰腺及周围组织脂肪坏死和液化

  上述消化酶共同作用,造成胰腺实质及邻近组织的损伤和坏死;   细胞的损伤和坏死又促使消化酶释出,形成恶性循环。   

        坏死的产物、胰腺消化酶和胰腺炎症又可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管途径,输送到全身,引起多脏器损害,成为急性胰腺炎的并发症。

  (二)病理

类型

大体

镜下

临床联系

1.急性水肿型

胰腺水肿、肿大、分叶模糊、质脆,周围有少量脂肪坏死

间质水肿、充血、散在脂肪坏死和炎细胞

轻症(MAP),多见,自限性,预后良好

  续表

类型

大体

镜下

临床联系

2.急性坏死型

胰腺分叶结构消失,并有新鲜出血区。较大脂肪坏死灶钙皂斑。可并发假性囊肿、脓肿或瘘管

凝固性坏死。淋巴管炎、静脉炎、血栓形成及出血坏死

重症(SAP),少见,常继发感染、腹膜炎和休克,病死率高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1)腹痛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   性质:突然起病,刀割样痛、钝痛、钻痛或绞痛,呈持续性,可阵发性加剧。   部位:中上腹,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   缓解:弯腰抱膝位可缓解;不能为胃肠解痉药缓解,进食可加重。   预后:轻症3~5天即缓解;重症持续较长,可引起全腹痛。   例外:年老体弱者可无或轻微。

  腹痛的机制:   ①炎性渗出液和胰液外溢刺激腹膜和腹膜后组织;   ②胰腺急性水肿,炎症刺激和牵拉包膜上的神经末梢;   ③胰管阻塞或伴胆囊炎、胆石症;   ④胰腺炎症累及肠道,导致肠胀气和肠麻痹。   

  (2)恶心、呕吐和腹胀:呕出食物和胆汁,   吐后腹痛不减轻。同时有腹胀,甚至麻痹性肠梗阻。   (3)低血压或休克:重症。   皮肤苍白、烦躁不安、湿冷等;极少数可突发休克,甚至猝死。   低血压的机制:有效血容量不足,缓激肽类物质导致周围血管扩张,并发消化道出血。

  (4)发热:   中度以上发热,持续3~5天。发热持续一周以上不退或逐日升高、伴有白细胞计数升高继发感染,如胰腺脓肿。   (5)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代谢紊乱:   低血钾,脱水。呕吐频繁可有代碱。   重症者:低钙血症(<2mmol/L),明显脱水与代酸;   部分:血糖增高。

  (6)手足搐搦低血钙引起预后不良表现。   机制:   大量脂肪组织坏死分解出的脂肪酸与钙结合成脂肪酸钙,钙大量消耗所致;   胰腺炎时刺激甲状腺分泌降钙素。   

  2.体征   (1)轻症:腹部体征较轻,可有腹胀和肠鸣音减少,无腹肌紧张和反跳痛,常与主诉腹痛程度不十分相符。   当胰头炎性水肿压迫胆总管或胆总管壶腹部结石时,可出现黄疸。   后期出现黄疸原因:并发胰腺假性囊肿或脓肿压迫胆总管或肝细胞损害。   

  (2)重症:   上腹或全腹明显压痛,并出现腹肌紧张压痛和反跳痛。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移动性浊音(+),并发脓肿时可触及有明显压痛的肿块。   伴麻痹性肠梗阻:可有明显腹胀,腹水血性,淀粉酶明显升高。

  重症胰腺炎的两个特殊体征:   

  Grey-Turner征:   因胰酶、坏死组织及出血沿腹膜间隙与肌层渗入到腹壁下,致两侧胁腹部皮肤表现为暗灰蓝色;   Cullen征:脐周皮肤青紫。   

  (四)辅助检查   1.淀粉酶:   (1)血清(胰)淀粉酶:   起病后6~l2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5天。   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可确诊。

  两个问题:      Q1:淀粉酶增高=胰腺炎   答:错!   其他急腹症,如胆石症、消化性溃疡穿孔、胆囊炎、肠梗阻等都可;   但不超过2倍。

  Q2:淀粉酶越高=病情越重?      答:错误!重症可正常或低于正常。

  (2)尿淀粉酶:   升高较晚,发病后12~14小时开始升高,持续1~2周,下降缓慢。   水平可受患者尿量的影响。   (3)腹水及胸水淀粉酶:   明显增高。

  2.血清脂肪酶:   起病24~72小时后开始上升,持续7~10天;   对就诊较晚的患者有诊断价值,特异性也较高。

  3.生化提示预后不良的2个指标。   血糖升高:暂时性。持久空腹血糖10mmol/L反映胰腺坏死预后不良(1)。   低钙血症(<2mmol/L):重症,低血钙程度与临床严重程度相平行,若血钙l.5mmol/L预后不良(2)。   

  4.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

常规初筛

胰腺肿大;后期对假性囊肿和脓肿有诊断意义

CT

尤其对鉴别轻症和重症有重要价值

增强CT诊断胰腺坏死的最佳检查方法。轻症:胰腺非特异性增大和增厚,边缘不规则;重症:胰腺周围区消失;胸腹腔积液

腹部X线平片

间接指征:“结肠切割征”和“哨兵袢”

排除其他急腹症,如内脏穿孔等;可发现肠麻痹或麻痹性肠梗阻征;腹水

  5.C反应蛋白(CRP):   有助于监测与评估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在胰腺坏死时明显升高。   6.血常规:   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类型

诊断标准

(1)轻症胰腺炎

持续而剧烈的上腹部痛,恶心、呕吐、轻度发热,上腹压痛,但无腹肌紧张,血清和(或)尿淀粉酶明显升高,排除其他急腹症

(2)重症胰腺炎

除(1)外,尚具有局部并发症(假性囊肿、胰腺坏死、脓肿)和(或)器官衰竭。◆有以下表现应按重症胰腺炎处置:A.症状: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皮肤呈斑点状等休克症状;B.体征:上腹或全腹部腹膜刺激征、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Grey-Turner征或Cullen征;C.实验室检查:血钙2mmol/L,血糖>11.2mmol/L(无糖尿病史),血尿淀粉酶突然下降;D.腹腔诊断性穿刺:发现高淀粉酶活性的腹水

  

预后不良

重症

血钙(mmol/L)

1.5

2

血糖(mmol/L)

10

11.2

  如何彻底记住?

  2.鉴别诊断

病史及查体

关键鉴别点

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

溃疡病史,腹痛突然加重,腹肌紧张,肝浊音界消失

X线透视:膈下有游离气体

急性胆囊炎和胆石症

胆绞痛病史,右上腹疼痛,放射至右肩部,Murphy征(+)

血、尿淀粉酶轻度升高。B超及X线胆道造影可确诊

心肌梗死

冠心病史,突起发病,疼痛有时限于上腹部

心电图典型改变,心肌酶升高。血、尿淀粉酶正常

急性肠梗阻

腹痛为阵发性,伴有呕吐、腹胀,肠鸣音亢进,无排气,可见肠型

腹部X线:液气平面

  (六)主要并发症

胰腺炎并发症

表现

全身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突起发作、进行性呼吸窘迫、发绀等,常规氧疗不能缓解

2.急性肾衰竭

少尿、蛋白尿,血尿素氮、肌酐进行性增高

3.心血管系统

心力衰竭、心包积液和心律失常

4.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应激性溃疡或黏膜糜烂所致;下消化道出血:胰腺坏死穿透横结肠所致

  续表

胰腺炎并发症

表现

全身

5.胰性脑病

精神异常(幻觉、幻想、躁狂状态)和定向力障碍等

6.脓毒血症和真菌感染

脓毒血症与胰腺脓肿同时存在;真菌感染(抵抗力极低+大量长期使用抗生素)

7.高血糖

暂时性高血糖

8.慢性胰腺炎

  续表

局部

1.胰腺脓肿

起病2~3周后形成,表现为腹痛、高热、上腹肿块和中毒症状

2.假性囊肿

起病3~4周形成,由于胰液和液化的坏死组织在胰腺内或周围包裹所致;多位于胰腺体尾部,可压迫邻近组织引起相应症状。囊肿穿破可致胰源性腹水

            胰腺假性囊肿

  (七)非手术治疗   A.轻症急性胰腺炎(大多数):经3~5天积极治疗常可治愈,包括:   ①禁食;   ②胃肠减压;   ③补足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④止痛:腹痛剧烈可给予哌替啶,禁用吗啡!

     问题:为什么胰腺炎腹痛禁用吗啡止痛?         回答:吗啡Oddi括约肌痉挛!火上浇油!

  ⑤抗生素:并非必要(化学性炎症),但我国急性胰腺炎常与胆道疾病有关,如合并感染,需用;   ⑥抑酸:静脉给予H2R拮抗剂或PPI。

  B.重症胰腺炎除上述,还包括:   1.内科治疗   (1)监护应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针对器官功能衰竭及代谢紊乱。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血容量;若有休克,给予鲜血、白蛋白或血浆代用品。   (3)营养支持:早期用全胃肠外营养(TPN);如无肠梗阻,应尽早行空肠置管肠内营养(EN)。目的:防止肠内细菌移位而引起胰腺坏死合并感染。   (4)抗菌药:常规使用,可预防胰腺坏死合并感染。应选用:   ①对胰腺有较好渗透性的抗生素:如亚胺培南或喹诺酮类等,并联合对厌氧菌有效的药物(如甲硝唑);   ②对肠道移位细菌(大肠埃希菌、假单胞菌、金葡菌等)敏感的抗生素。第二、三代头孢菌素也可。

  (5)抑制胰液分泌: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八肽(奥曲肽)。      第一,针对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   1.非手术治疗   (1)补充血容量。   (2)药物止血:目前认为首选药物;生长抑素类。   其他还有;垂体后叶素和血管加压素。      倾倒综合征   B.晚期倾倒综合征(低血糖综合征):由于食物过快进入空肠,血糖一时性增高,胰岛素分泌增多,而发生反应性低血糖   饮食调整,减缓碳水化合物吸收,可用生长抑素   

  (6)抑制胰酶活性:仅适用于重症胰腺炎早期。

机制

抑肽酶

对抗胰血管舒缓素,使缓激肽原不能变为缓激肽;还可抑制蛋白酶、糜蛋白酶和血清素

氟尿嘧啶

减少胰液分泌,抑制DNA和RNA合成,抑制磷脂酶A2和胰蛋白酶

加贝酯

抑制蛋白酶、凝血酶原、血管舒缓素、弹力纤维酶

  2.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   非手术疗法治疗和预防胰腺炎发展。   适用于:老年人不宜行手术者。   

  (八)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及手术方式   对于伴有胆道结石性梗阻、胆道感染的重症胰腺炎病人,应早期手术(72小时内);   可行内镜下Oddi扩约肌切开取石、鼻胆管引流术。   经非手术治疗病情缓解的病人,可于急性胰腺炎治愈2~4周后行胆道手术。

  1.手术适应证:   ①虽经合理支持治疗,临床症状继续恶化;   ②暴发性胰腺炎经过短期(24小时)非手术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不能得到纠正;   ③胆源性胰腺炎;   ④不能排除其他急腹症;   ⑤胰腺和胰周坏死组织继发感染;   ⑥合并肠瘘或胰腺假性囊肿。

  2.手术方式最常用:坏死组织清除+引流术。   可同时行“三造瘘术”,即胃造瘘、空肠造瘘及胆总管引流术。   假性胰腺囊肿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或手术行内、外引流术。 

第二节 胰腺癌与壶腹周围癌

  大纲要求   (1)临床表现   (2)诊断   (3)治疗   

  (一)胰腺癌   包括胰头癌(70%~80%)、胰体尾癌。   

  (一)临床表现   最常见:腹痛、黄疸、消瘦。   胰头癌腹痛、黄疸和上腹胀不适;   胰体尾癌腹痛、上腹胀不适和腰背痛。   

  1.症状   (1)上腹疼痛、不适常见的首发症状。   早期:上腹不适,或隐痛、钝痛、胀痛,位于中上腹深处略偏右。中晚期:持续性剧烈腹痛,可向腰背部放射,夜间或仰卧时加重(肿瘤侵及腹腔神经丛导致)。   (2)黄疸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呈进行性加重。   癌肿距胆总管越近,黄疸出现越早。可伴皮肤瘙痒,尿色如深茶,粪便呈陶土色。

  为什么胰头癌黄疸?      (3)消瘦,乏力,晚期恶病质。   

  (4)消化道症状:   胆总管下端和胰腺导管被肿瘤阻塞,胆汁和胰液不能进入十二指肠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腹泻。   晚期侵及十二指肠上消化道梗阻或出血。   (5)其他:低热,但一般无胆道感染。也可出现糖尿病及血栓性静脉炎。

  2.体征:   (1)早期(-)。典型者可见消瘦、上腹压痛和黄疸。肿块多位于上腹部,呈结节状或硬块,较深,不活动。   (2)有黄疸时,因胆汁淤积肝大,质硬、表面光滑。   

  (3)Courvoisier征:胰头癌患者查体时可扪及囊性、无压痛、光滑并可推移的胀大胆囊。   

  (4)晚期:   腹水;   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直肠指诊可触及盆腔转移癌。   3.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在胰头癌诊断中的价值

1.B超

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胀大,胰管扩张(正常直径3mm),并可发现胰头部占位。

2.内镜超声

优于普通B超,不受胃肠道气体的影响,并可穿刺取组织活检。

3.CT

对判定肿瘤是否侵犯大血管,特别是用以明确胰头钩突下肠系膜上动、静脉能否与胰头解剖分离开,从而能否完成手术具有重要意义。还可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和肝内转移。

4.胃肠钡餐透视

十二指肠曲扩大或十二指肠降段内侧呈反“3”形等征象。

5.ERCP(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直接观察十二指肠壁和壶腹有无癌肿浸润。收集胰液做细胞学检查及壶腹部活检病理检查。可放置胆道内支架减黄。

  

  续表

6.PTC(经皮经肝胆道造影)

用于ERCP插管失败或胆总管下端梗阻不能插管者。可显示胆管系统,也可用于术前插管引流减黄。

  

  续表

7.MRCP(磁共振胆胰管造影)

显示胰、胆管梗阻部位、扩张程度。

8.选择性动脉造影

显示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估计能否行根治性手术。

  (2)实验室检查:   1)血液、尿、粪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粪便灰白色,粪胆原减少或消失。   碱性磷酸酶、转氨酶轻度升高。   胰管梗阻或并发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可升高。   糖耐量试验有异常曲线。

  2)肿瘤标记物检测   CEA、POA、PaA、PCAA及CA19-9可升高。   CA19-9联合监测可提高诊断特异性和准确性。   粪便、血液和胰液中检查突变的K-ras基因。   3)经皮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阳性率80%左右。也可做C-Ki-ras基因监测。

  (二)诊断   40岁以上有以下症状时应重视:   ①持续性上腹不适,进餐后加重,伴食欲不振;   ②不能解释的进行性消瘦;   ③不能解释的糖尿病或糖尿病突然加重;   ④多发性深静脉炎或游走性静脉炎;   ⑤有胰腺癌家族史,慢性胰腺炎、大量吸烟者。

  (三)治疗手术切除为主。   1.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手术):范围包括胰头(含钩突)、远端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胆囊和胆总管,同时清除相关淋巴结。   

  2.保留幽门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   适用于幽门上下淋巴结无转移,十二指肠切缘无癌细胞残留者。

  3.胰体尾切除术适用于胰体尾部癌。   4.姑息性手术:高龄、已有肝转移、肿瘤无法切除,或合并明显心肺功能障碍者。   包括:胆肠吻合术;胃肠吻合术;内脏神经节周围注射无水乙醇或行腹腔神经结节切除术以减轻疼痛。   5.辅助治疗:化疗、放疗、支持治疗。

  二、壶腹周围癌   指壶腹部、胆总管末段及十二指肠乳头附近的癌肿,包括:   壶腹癌   胆总管下端癌   十二指肠腺癌   

  (一)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黄疸、消瘦和腹痛(易与胰头癌混淆)。   (二)诊断   特别强调:   ERCP在对3种类型壶腹癌之间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3种壶腹周围癌的鉴别

症状

ERCP

壶腹癌

黄疸出现早,可呈波动性,常合并胆管感染。大便潜血可为阳性。

胆管与胰管于汇合处中断,其上方胆胰管扩张。

胆总管下端癌

黄疸进行性加重,出现陶土色大便。多无胆道感染。恶性程度较高。

胆管不显影,胰管可显影。

十二指肠腺癌

黄疸出现较晚,不深,进展较慢。大便潜血可阳性,常有轻度贫血。

(-)

  

  (三)治疗Whipple手术或PPPD。   

 

全部课件在:星恒临床执业医师及助理精品班课程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医院
中科医院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mkm.com/bzzs/10346.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