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石蕾,可盐可甜,可为人师可为医

时间:2021-4-2 10:13:35 来源:胰腺囊肿

国内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222/5951583.html

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医院石蕾副教授专访

“医生,做胃镜痛不痛呀?我很怕痛。”

“怕痛的话可以做无痛的。”

“无痛就是打麻药吗?会影响大脑吗?”

“无痛胃镜应用的麻醉药品发挥作用时间很短,检查结束后作用即逐渐消退,对人体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不用担心。”

“那价格一定贵一些,你知道贵多少吗?”

……

一位皮肤黝黑的农民大叔,一位容颜姣好、皮肤白皙的年轻医生,在西南医科大学医院忠山院区六楼的消化内科诊室进行着一问一答。

医者未曾因患者没挂号就“闯”入诊室进行一连串简单问题的“轰炸”而表现出不耐心,相反,她一直保持着亲切的语气,脸上两个大大的酒窝也从未消散。

如果不是门口的电子名牌,你可能想不到她就是石蕾——获得全国超声内镜病例大赛第一名的石蕾,年轻、漂亮、有教养、聪明、勤奋……似乎所有好的形容词她都能与之沾边。

力彑

-?-

绽放,方能收获硕果“蕾蕾”

夂小

历时4个月,上百例来自全国各地关于超声内镜诊治的优秀病例,专家评审团层层筛选,仅12位选手晋级总决赛,最终决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4名。作为超声内镜领域的标杆性赛事,“全国超声内镜病例大赛”于8月28日在上海圆满落幕。我校临床医学院·医院消化内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石蕾突出重围,斩获大赛第一名。

“大赛是以案例为基础,展示选手超声内镜的知识储备。”石蕾解释道。由于疫情因素,总决赛采用参赛选手现场进行病例演讲,现场专家与线上专家通过直播连线共同参与的方式举行,专家们对每位参赛选手的病例及演讲进行了犀利独到的提问和客观公正的点评。赛后,石蕾更凭借其在比赛中的出色表现被SCI期刊《EndoscopicUltrasound》主编孙思予教授现场约稿。

在此之前,石蕾已主持省厅级及院级课题共5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以第一/共同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5篇(最高IF:7.2)……

力彑

-?-

蕴蓄,“小蕾”方能爆发大能量

夂小

“石蕾取得这样的比赛成绩,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临床医学院·医院消化内科教授李昌平表示。作为石蕾学生时代的研究生导师,他认为石蕾一直是个勤奋好学的人。的确,石蕾在平衡好科、教、研及家庭之间的关系的同时,每天必会安排固定时间进行学习,了解前沿知识,更新知识储备。“石老师身上最闪光的地方,就是尽管她已经很优秀了,但并没有因此而懈怠,还在不断学习,以身作则地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研究生江丽谈到。

正是抱着学习新知识的心态出发,医院进修超声内镜、美国德州CTMF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访问学习,石蕾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喜欢上了超声内镜这个亚专业。石蕾坦言,与超声内镜的“邂逅”,源自科室对每一位医生的方向性培养,而“事实证明,在外出学习打开眼界后,石蕾医生获得的快速成长是有目共睹的。”消化内科主任邓明明说到。

世界上并不缺乏勤奋好学之人,但能活学活用,进行开拓创新却没有那么容易。“我们科室以前也开展超声内镜,但主要应用于诊断方面,自从她涉足超声内镜后,不仅把诊断做得有声有色,还为科室超声内镜下的治疗带来了全新突破,特别是在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胰腺假性囊肿内引流以及晚期癌症病人的神经阻滞等方面。”李昌平教授毫不吝啬对石蕾的赞美。

力彑

-?-

完满,方能孕育“新蕾”

夂小

做事认真,也是许多人对石蕾的评价。“就拿此次比赛来说,尽管她已经准备得非常充分,但还是找我进行了赛前辅导,而且把制作精良的PPT又打磨了一番。”邓明明教授说到。而这种认真劲儿,在学生时代就有所体现,“我印象很深的是,她写病历写得非常详细,尤其是病程记录,能追踪到几分钟,甚至几个小时。”李昌平教授回忆道。

“前面有我的领导、老师们以身作则,后面有我的学生们把我当作表率,所以我必须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石蕾对此异常笃定。

作为学校的“金教鞭之星”,石蕾一直感恩校、院领导对她的教诲:你希望你的孩子在学校受到什么样的教育,那你就应该怎样去教;你出去学习希望遇到什么样的老师,那你就应该成为那样的老师。

“记得以前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周期性低钾的病例,虽然在后来的工作中我从未遇到过这样的病人,但当在急诊科遇到时我一下就判断出来了,避免了因进行错误的急救处理而加重病患病情。”石蕾觉得自己很幸运,遇到了这样的老师,所以她也想把这种幸运传递下去。

细心记录下体征明显的病人,以更直观的实例呈现给学生,使枯燥的诊断学也变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起来。学生们纷纷表示对她所讲授的内容印象深刻,就连因疫情影响而只听过一次课的学生也赞不绝口:“她以肝豆状核变性案例引入,将肝硬化的整个病理机制和治疗都讲得特别清楚。”级医学影像学1班的蒲杨回忆道。

“我从小就想当医生,没想过其他职业,就连玩‘过家家’也扮演医生和病人。”也许正是这种对医学发自内心的热爱,使她总给人一种轻松、愉快、单纯的感觉,没有医生或老师的刻板印象,不会感到任何因工作压力而带来的负能量,不论同事、患者、学生都觉得与她相处很舒服。而之所以选择消化内科,她表示因为消化内科很考诊疗思维,研究起来很有趣,更能点燃她的工作激情。

原来,世界上真的存在这样一种人,既把热爱当作披荆斩棘的剑,也把热爱当作书写仁心的笔。

来源

校报编辑部

编辑

李尘

石蕾

李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mkm.com/bzzs/14990.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