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有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m/肿瘤辨证新认识
肿瘤是多种致瘤因素长期作用于机体,导致原癌基因激活和(或)抑癌基因失活,从而在分子水平发生复杂变化,引起表达水平异常,最终导致异常克隆性增殖形成肿瘤。本质上,肿瘤属于基因病,中医学对其并无专论。目前,肿瘤治疗倡导多学科综合治疗。患者确诊后,根据其原发部位、病理性质、期别的不同,一般会选择手术、放疗、化疗等多种治疗方法。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发挥整体观及动态辨证观的优势,运用中医思维来重新看待肿瘤的辨证。
虽然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肿瘤病程的进展,但它们也会对人体造成新的影响。手术有时可以治愈肿瘤,但却会大伤元气,出现气血两虚或气虚血瘀等症状。一些学者将放射线的中医属性辨为“火邪”“热毒”,放疗期间患者多属热毒耗伤气阴,或出现热毒入于血分的症状。化疗是一种“大毒治病”的方法,大多数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和(或)骨髓抑制,因此,这个阶段需要调和脾胃,减轻毒副作用,增加疗效。《黄帝内经》指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司外揣内是中医认识疾病的重要方法。根据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产生的不良反应,结合中医理论、病因、病机、临床特点,提出了新的“邪气致病学说”。在辨证之际,需要统筹全局,根据不同阶段(手术前、手术后、化疗阶段、放疗阶段、放化疗后)的病机动态变化特点,把握每个阶段的病机变化关键,做到见症知机,辨证施治。
师古不泥古肿瘤的发展、演变过程与《伤寒杂病论》论述外邪入内,循经演变的过程较为相似。且《伤寒论》中大部分条文在探讨失治、误治后的治疗,其方剂所治,多为内外夹杂、寒热虚实错杂的症候,这与肿瘤患者错综复杂的病机特点十分相似,其制方之理、法多可借鉴。故仲景思想及方药在肿瘤临床中应用广泛,收效显著。
肿瘤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包括全身各部位的不同类型和特点。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异病同治”,并结合辨证施治的方法,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病机。在临床实践中,变通和灵活运用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根据病变部位、虚实寒热等不同情况进行加减治疗。例如,无论是消化系统肿瘤还是其他系统肿瘤,在放化疗期间出现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见证者,均可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但是,具体加减药物需要考虑原发病位、所处阶段、兼夹症候、病邪性质等因素。对于胃肠道和胰腺肿瘤,可以加入藤梨根、土茯苓、生薏苡仁、红藤等药物;对于肝胆肿瘤,则可以加入菝葜、八月札、郁金、白花蛇舌草等药物。对于处于化疗阶段的患者,可以使用橘皮竹茹汤加强降逆止呕的功效。对于疼痛较重的患者,可以使用四逆散加延胡索,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痉挛、压迫造成的疼痛。此外,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局限于腹中痛和胁下痛,还可以广泛应用于癌性疼痛。
论治不忘护胃气广义的“胃气”指的是脾胃的消化吸收机能。据《灵枢·五味篇》所述:“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目前,肿瘤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这些方法容易对胃气造成损伤。病情的转归几乎都与胃气的强弱密切相关,因此,肿瘤患者的病情转变往往始于胃气逐渐衰竭。随着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一些具有抗癌成分的中药逐渐被发现。然而,这类中药多属攻邪有毒之品。目前,肿瘤治疗中存在一种倾向,即喜欢选用大方剂,因其药品种类多、药量大、有毒药品多。然而,品类太繁,攻治必杂,极易耗伤胃气。而且,患者经常接受放化疗,脾胃本已受损,消化食物已经困难,更不用说消化药物了。正如李东垣所言:“人以胃气为本,胃气一败,百药难施。”因此,“大方剂”不仅不能起到治疗作用,还会加重脾胃负担,产生相反的作用。
临证遣方用药,总以顾护患者胃气为先,在此基础上辨证施治,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疾病初期常根据患者体质强弱、邪气盛衰、肿瘤所发部位等,加入一些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品,以增强疗效,但药不过二三味,方中必佐有白术、茯苓、陈皮、焦三仙、鸡内金、谷芽等健脾养胃之品,以预防伤正,缓和药性。且此类药物还可生发胃气,有利于其他药物的吸收。病至中晚期,胃气衰败,形神俱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此时尤以保胃气为先。
▲茯苓
治瘤注重以和为贵目前中医尚未完全阐明肿瘤的病因病机,因为肿瘤属于有形之邪,往往被人们与痰、瘀、毒、虚等概念混淆。但是肿瘤本身和痰、瘀、毒、虚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肿瘤具有生长易转移的特点。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癌毒”学说,认为癌毒是可衍生恶性肿瘤的特殊毒邪,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癌毒与痰、瘀、湿等病理因素胶结存在,互为因果,共同构成恶性肿瘤的复合病机。虽然这一学说在肿瘤的病因学说方面有所发展,但在治疗理念上仍停留于传统的化痰、行气、活血、清热、解毒等方法,缺乏新的突破。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治病求本,本于阴阳”,中医治病的目标是运用中药来调和机体阴阳失衡的状态,使之达到新的平衡协调。肿瘤的治疗也不例外。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方法及致病邪气“癌毒”均作用于人体,在这些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机体的阴阳平衡被打破,气血、脏腑功能失和,而出现种种变证。“和”属中医治则八法之一,方剂学认为“和”法为通过和解调和,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平复,此外,在《伤寒论》中,对某些经过汗吐下后,或吐泻之后而余邪未解的病证,不用发汗、泻下峻剂,但用药以缓和病势清除余邪,亦称为和。
治瘤无论攻、补,其意在“和”。肿瘤本为耗气伤血之物,确诊后手术、放疗、化疗叠至,终致气伤血耗,脾胃受损。此时应纠正患者脏腑、气血、阴阳失衡的状态,重建和恢复脏腑功能及气血阴阳平衡,使机体与肿瘤趋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从而达到延缓复发、转移之目的。实际上“带瘤生存”就是“和”法理念在肿瘤治疗中的延伸和发展。如乳腺癌患者在寻求中医治疗时,多数已行手术、放化疗,病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亦无明显临床症状,此时辨证当尤重舌脉。
根据临床观察,多数患者表现为淡白或淡暗舌色,脉象多为弦数或细,这是气血亏虚、同时伴有气滞血瘀的表现。因此,治疗应以益气养血、健脾疏肝为主,使用黄芪、当归、白术、鸡血藤、茯苓、柴胡、白芍、香附等药物。在扶正补虚的同时,也要兼顾祛邪,因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癌毒”不易清除,易造成复发和转移。根据患者体质和邪气盛衰的情况,可以选择夏枯草、郁金、皂刺、贝母、半夏、陈皮、牡丹皮等药材。在临床实践中,需要仔细观察和辨证施治,避免犯虚实之禁。
典型医案患者某,女,时年36岁,右乳癌术后,于年4月14日就诊。患者于年7月无意间发现右乳肿块,有轻压痛,无溢乳,局部皮肤无红肿。近2月来自觉肿物较前增大,为进一步诊治,于年9医院行细针穿刺,病理诊断示:右乳浸润性小叶癌,年9月12日在该院乳腺科行“右乳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示:(右乳)浸润性小叶癌,淋巴结(0\30)。免疫组化示:ER(+-),PR(+),C-erbB-2(-)。于9月16日行TA方案化疗6周期,末次于年1月6日结束。于年1月18日行局部放疗30次,末次放疗于年3月2日结束。现求治于中医。
症见:精神不振,面色萎黄,乏力,头晕,食欲欠佳,纳一般,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略数偏细。证属气血亏虚,肝火偏亢。治以益气养血,疏肝泄火。药用黄芪、当归、鸡血藤、生白术、牡丹皮、柴胡、连翘、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15服,水煎服,日1服,早晚分服。
守上方继服用15服,乏力、头晕较前明显减轻,食欲尚可,纳食量较前增多,唯时有咽干,口苦,睡眠差,舌红苔薄,脉弦略数。治宗原意,参入滋阴清热之法,以增强益气养血之功。上方加百合、知母。“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伏邪流注,极易造成复发、转移,在扶正补虚的同时,要兼顾祛邪。上方加夏枯草、郁金。
患者坚持调治,年8月随访病情稳定。
肿瘤患者叠经手术、放化疗,即使处于无进展生存期,机体处于一种虚弱的平衡状态,此时用药当徐徐渐进,效不更方,灵活加减,量变引起质变,最终使机体达到一种新的、稳固的平衡协调状态。
防失联,私信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