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肾是什么样的疾病?
多囊肾病(PKD)是相对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之一,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和常染色体隐形遗传多囊肾病(ARPKD),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疾病和相对较常见的造成终末期肾病(ESRD)的原因之一。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以下简称多囊肾)是最常见的成人遗传性肾病,同时也是第四大肾衰竭原因。
全球超过1千万人患有多囊肾。在欧洲,多囊肾病人占欧洲人口的0.05%,属于罕见病,平均末期肾衰(透析期)年龄58岁。
什么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它是儿童期发病。发病原因是PKHD1和DZIP1L基因突变。病人表现为肾囊肿,肝纤维化,75%的多囊肾儿童有高血压,20岁以前60%的病人会肾衰。这种多囊肾的肾囊肿源自收集管和远端肾小管(如下图)。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俗称婴儿型多囊肾)的基因突变携带者有时候也发现存在肝囊肿和肾囊肿。
什么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它是成人期发病。发病原因是PKD1和PKD2基因突变。20-40%的显性遗传性多囊肾儿童和青少年有高血压,50-70%的显性遗传性多囊肾成人有高血压。8%的病人出现脑动脉瘤,有颅内动脉瘤家族史的病人出现脑动脉瘤的几率是没有家族史病人的三倍。60岁以前50%的病人会肾衰。这种多囊肾的肾囊肿源自各段肾小管(如下图)。
多囊肾病(PKD)在人群中的发生概率有多少?
目前已明确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的致病基因有16号染色体的PDK1(编码多囊蛋白-1)和4号染色体上的PKD2(编码多囊蛋白-2)。约有85%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由PDK1突变导致,并且相比于由PKD2致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患者具有更大的肾脏体积和更快的疾病进展(ESRD的中位年龄分别是53.4岁和72.7岁)。
目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发病率约为1/-1/,早期多囊肾的症状除了肾脏进行性增大,往往其他表现不明显。
多囊肾的特点是病程在早期阶段发展较慢随后出现肾功能直线性急剧下降期(进入肾衰竭),约有一半以上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患者将在30岁后将会进展到终末期肾病的阶段。
多囊肾多病人双侧肾脏出现囊肿(如下图),随着时间的进展会伴有腹大、高血压、慢性背疼、尿血、泌尿系统感染等,在病人出现肾功能低下后5到10年可发展为肾功能衰竭。
多囊肾遗传基因突变的部位在哪儿?
人体体细胞有46条染色体,两两相对,组成23对,其中44条(22对)为常染色体,2条为性染色体。
多囊肾是由PKD1/2基因突变引起,突变基因有2个,PKD1和PKD2,占90%。有8%-10%的多囊肾病人没有发现这2个基因突变。PKD1位于第16号常染色体上(如下图)。
如果把基因放大,你可以更仔细的看到PKD1基因位于第16号常染色体的短臂p13.3(图中红箭头所示)。PKD1基因突变占81%,27%的PKD1突变属于错义突变;PKD2基因突变占19%,10%的PKD2突变是错义突变。PKD2突变病人病情轻微,比PKD1突变病人延缓肾衰20到25年。
多囊肾表现型%,凡是遗传有致病突变的个体都会形成囊肿,然而,即便是同一家族成员,病情的严重程度,肾衰的年龄,肾外表现都有明显的差异。
多囊肾有哪些临床表现?
多囊肾肾衰发生在40-60岁之间,多囊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不断增大的液性囊泡所导致的肾脏体积不断增大、早期高血压、进行性的肾功能衰竭。囊肿容易破裂、出血,常常使患者反复发生尿路感染和肾结石;由于肾囊扩张,肾蒂牵引,邻近器官压迫,及肾出血或者慢性尿路感染可以引发背部腹部疼痛、早饱和腹胀等症状。还常常伴有肾外的其他并发症,包括有颅内动脉瘤、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和左心室肥厚、主动脉根扩长、结肠憩室、肠疝或腹壁疝、及肝脏、胰腺、脉络丛、肺、卵巢和精囊等多发囊肿形成。
多囊肾病有许多肾外表现:
1.肝囊肿
2.胰腺囊肿
3.中枢神经系统蛛网膜囊肿
4.颅内动脉瘤
5.心脏瓣膜异常
6.结肠憩室病
7.腹壁疝
8.精囊囊肿
9.不孕症
10.支气管扩张和肺多发囊肿
多囊肾患者会合并有多囊肝吗?
肝多发性囊肿可以是多囊肾的肾外表现也可以单独存在。囊肿增大的注意危险因素是女性,外源性雌激素的使用和多次怀孕。
多囊肾病人肝囊肿的发展晚于肾,常常是偶然发现,一般出现在四十多岁,然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囊肿的数目和大小不断增多。年轻多囊肾病人出现多囊肝的情况比较少见,30多岁的时候20%的病人有多囊肝,而70多岁的多囊肾病人70%有多囊肝。男女都有,女性发生率更高。在怀孕期间雌激素水平增加,使用避孕药,雌激素替代治疗都加重多囊肝的恶化。在激素影响下,囊肿生长很快,可以引发肝正常组织萎缩。
为什么囊肿感染是多囊肾和多囊肝常见的并发症?
一般认为,多囊肝囊肿感染来自消化道细菌,细菌通过血液进入肝脏,多囊肾囊肿感染来自细菌尿道上行到肾脏。
大肠杆菌是多囊肾和多囊肝囊肿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囊肿感染要通过穿刺来确诊,然而穿刺不是常用的手段,所以确诊比较困难。
目前治疗囊肿感染的手段是抗菌素处理,主要是喹诺酮类抗菌素,最常见的是环丙沙星。然而有时候,抗菌素的治疗往往无效,导致不停的更换抗菌素。
在最近的一次荷兰的研究中,他们分析了位病人,大概10%的人出现过囊肿感染。其中男性占49%,感染发生的平均年龄54岁(41岁到67岁),95%是多囊肾病人,5%是多囊肝。感染发生在肾脏的占64%,肝脏的占36%。
这些感染病人中,透析病人占9%,肾移植病人占56%,使用排异药物的病人占57%。
查出细菌感染的占71%,大肠杆菌能在57%的病人尿中发现,在66%的病人血中发现。非大肠杆菌感染的病人也占31%。
87%的病人使用单一一种抗菌素治疗,46%的病人使用环丙沙星,29%的病人使用头孢类,16%的病人用青霉素。
值得注意的是,在感染的病例中,56%的病人是肾移植病人,从移植到发生感染的时间平均4年。
多囊肾病人大量尿血的原因?
大量尿血在多囊肾病人中非常常见。37%的多囊肾病人都经历过。由于尿血原因复杂,及时评估和恰当有效的处理十分重要。
尿路感染:30-50%的多囊肾病人尿血因为这个原因。
囊破裂:20%的多囊肾病人尿血因为这个原因
肾结石:10-35%的多囊肾病人尿血因为这个原因
肾恶性肿瘤:5%的多囊肾病人尿血因为这个原因
多囊肾合并肾癌病人中10-20%会出现大量血尿表现,肾恶性肿瘤出现在多囊肾中青年病人中比较多。在一项德国研究中,在位多囊肾病人中发现12位患有肾癌,其中最常见的是乳头状肾细胞癌,占63%。透析细胞癌,占31%,乳头状非侵润性尿路上皮癌,占6%。
目前透析前的多囊肾和乳头状肾细胞癌之间的明确关系还没有研究报道。透析后的多囊肾病人的肾癌几率和普通透析病人一样。
多囊肾病人在出现肾和尿路恶性肿瘤的时候一般尿血持续一周以上,CT和核磁共振可以用于确认肿瘤的存在,但存在难度,核磁共振在区别复杂囊肿和恶性肿瘤的能力略优于CT。
多囊肾一定会发展成尿毒症吗?
多囊肾的肾囊肿发展比较缓慢,囊肿在肾皮质和髓质形成,一般要历经几十年直到60%的肾实质都被破坏以后,肾功能才开始快速下降,通常病人肾体积是正常人5倍以上后肾小球滤过率异常下降。
德国的一个统计研究表明32%的多囊肾病人接受肾替代治疗(透析或者移植)。75%的病人在70岁内肾功能衰竭。肾衰比率男性多于女性。
一个加拿大的研究称25%的多囊肾病人在47岁以前肾衰,50%的多囊肾病人在59岁以前肾衰,75%的多囊肾病人在70岁以前肾衰。
法国的一项研究调查说22%的多囊肾在50岁以前肾衰,42%的多囊肾病人在58岁以前肾衰,72%的病人在73岁以前肾衰。
一个30多万接受肾替代治疗病人的调查研究显示,从年到年,多囊肾病人透析/移植人数有增加趋势,从每百万人口7.6人上升到每百万人口8.3人。
接受肾替代治疗的多囊肾病人死亡率每年3.18到4.96人。这个死亡率低于其他肾病患者.
心脏疾患和感染时接受肾替代治疗的多囊肾患者的主要死因。
虽然所有的细胞都有多囊肾基因突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形成囊肿,肾囊肿来源于不到1%的肾单位。个肾小管汇集入一个集合管。在一个集合管形成囊肿就影响到肾小管的功能从而可能影响尿液浓缩。一个微米的囊肿阻断28个临近肾小管,也压迫周围血液微循环系统,对血液和尿液都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局部缺氧和炎症。因而即便是少量的囊肿也能影响和恶化病程进展。
导致多囊肾病情恶化的原因,一个是囊肿进行性增多,替代了正常肾组织,另一个是慢性间质性炎症。炎症的重要性在肾病中无可忽视,持续的炎症也增加了肾衰竭病人心血管疾患的死亡率。多囊肾死亡病人中80%要归因于心血管疾病。因而炎症对于多囊肾肾病特别重要。
多囊肾病人尿路感染为什么高发?
尿路感染是多囊肾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尿路感染包括急性膀胱炎和急性肾盂肾炎。30-50%的多囊肾病人都要经历尿路感染。
肾脏的肾小管有一种细胞叫做间细胞,它对于酸碱调节非常重要,它的存在保证了尿液的酸碱度在4.5到6.3之间,这个酸碱度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另外,间细胞分泌一种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这种蛋白也有抑制细菌增殖的作用。不幸的是多囊肾病使得这种保护肾脏免受细菌浸入的细胞被大量破坏了,其数量明显减少。
目前研究推测多囊肾中尿路感染高发的病人可能是其肾脏的间细胞在囊化过程中大量去分化和死亡,导致其数量明显的减少,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水平也由此下降,因而失去了保护肾脏免受细菌侵害的能力,导致尿路感染频发。
多囊肾发生颅内动脉瘤的几率有多高?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局部的薄弱膨出形成,颅内动脉瘤不易被察觉。多囊肾病人发生颅内动脉瘤的比率是正常人群的2-3倍甚至更高。
医院梅长林教授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摘要如下:多囊肾和颅内动脉瘤的关系是众所周知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多囊肾病人中颅内动脉瘤的特点。这个研究的目的旨在调查多囊肾病人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和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使用3D核磁血管造影为位多囊肾病人做了颅内动脉瘤筛查。他们的平均年龄在46.5岁(从7岁到87岁).然后,我们对颅内血管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做了细致的分析。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是12.4%,男女无差别。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60-69岁,达到峰值23.3%。有脑出血脑梗家族史的病人的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高于没有家族史的多囊肾病人。
颅内动脉瘤的平均直径是3.85mm(3.85-/+3.25mm)。最好发的部位在颈内动脉。结论:在我们的研究中,颅内动脉瘤的特点不同于一些先前的报道。我们推荐30岁以上的多囊肾病人或者有脑出血抑或脑动脉瘤家族史的多囊肾病人使用3D核磁血管造影做颅内动脉瘤筛查。
有颅内动脉瘤家族史的多囊肾病人出现颅内动脉瘤的几率明显高于没有家族史的多囊肾病人。家族史阳性病人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16%,无家属史病人颅内动脉瘤发生率5-6%。80%颅内动脉瘤多发生在前部脑循环。其症状表现为突发霹雳般的头痛,眼睛不适,复视,恶心,呕吐和脖颈强直。颅内动脉瘤平均发病年龄39岁,发病时肾功能可以正常,血压也可以表现正常。
医院找到杨大夫?
百龄肾友豪大夫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