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脾囊肿

时间:2020-8-17 16:59:51 来源:胰腺囊肿

脾囊肿

(一)非肿瘤性和非寄生虫性脾囊肿1.病因学非肿瘤性和非寄生虫性脾囊肿可根据囊壁内层是否有上皮被覆分为原发性(即上皮性,真性)和继发性(即假囊肿,假性)囊肿。原发性或上皮性囊肿考虑为先天或发育来源。假囊肿或继发性囊肿最可能的病因是外伤,其他病因有梗死、感染和胰腺炎。2.发病率及流行病学脾囊肿不常见,一般在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系列研究发现其尸检的发病率为7.6/万人。上皮样囊肿少见,主要见于儿童或青壮年(图90-1,图90-2)。假性囊肿占脾囊肿的75%-80%(图90-3,图90-4)。约2/3的脾脏假性囊肿患者低于40岁,而这种发病率大概要归于诸如个人活动多且易受创伤等因素。3.临床表现大多数脾囊肿无症状,但大囊肿可出现非特征性症状如轻度疼痛、饱胀感或左上腹不适,呼吸困难,厌食,恶心和呕吐。症状往往不明显,可与邻近脏器受压有关。急性并发症的表现尽管不常见,可出现如出血、破裂或感染等表现。体检可正常或发现左上腹肿块,伴或不伴压痛。常规实验室检查的结果一般都正常。4.病理生理学脾囊肿一般为孤立性病变,但可多发。大多数脾囊肿位于下极;65%的脾囊肿位于包膜下,且80%为单房。副脾中也见脾囊肿报道。5.病理学原发性脾囊肿有内衬上皮,可进一步分为间皮、表皮和皮样囊肿。间皮囊肿被认为是胚胎发育时期来源于腹膜间皮的内折或陷于脾沟内的腹膜间皮细胞的聚集。表皮样囊肿被覆鳞状上皮细胞,被认为是间皮囊肿内化生而成。这些复层上皮细胞被覆的囊肿对癌胚抗原和CAl9-9有免疫反应,这些标记物在血清中也会升高。皮样囊肿极为罕见,仅有少量病例报道,囊肿内含有皮肤附件和鳞状上皮细胞。大体病理检查囊肿表现为内表面光滑伴明显小梁间隔形成(图90-1,图90-2)。假性囊肿的囊壁由致密纤维组织组成,常有钙化,无上皮细胞被覆。囊肿内为含有血液和坏死碎片的混合物。6.影像学假性囊肿体积更小、囊内有碎片和纤维囊壁可伴有钙化,这是与真性囊肿进行鉴别最有帮助的影像学特征,然而真性囊肿和假性囊肿两者都可有壁钙化、小梁、外周分隔和碎片(如胆固醇晶体或出血后的降解产物)(表90-1,表90-2)。(1)放射线摄影:脾囊肿需要足够大时才能够引起脾脏肿大和邻近脏器移位。平片上囊肿壁的钙化呈曲线形或斑块状,见于5%的真性囊肿和38%的假性囊肿(图90-3)。(2)CT:典型的脾囊肿CT表现为圆形境界清晰、边缘光整的水样密度病变,薄壁或无明显囊壁(图90-1,图90-2)。囊肿间隔有时可见,边缘钙化见于14%的真性囊肿和50%的假性囊肿(图90-3,图90-4)。增强CT典型表现为边缘不强化。上皮囊肿发生于胰腺内副脾往往误诊为胰腺囊性肿瘤。在囊肿周围出现薄层受压脾实质可提示正确诊断(图90-2)。(3)MRI:尽管典型的脾囊肿在MR的TIWI和T2WI上均呈水样信号强度,但TIW]上的信号强度可根据囊液成分不同而升高,而T2WI上仍保持高信号(图90-2)。环状低信号可由囊壁钙化或含铁血黄素沉积所致(图90-3)。(4)超声:典型的脾囊肿表现为一边缘光整的圆形、薄壁、均匀无回声病变伴后方回声明显增强(图90-1,图90-2)。然而,有时脾囊肿可因薄的间隔、不规则囊壁、内部碎片或出血(图90-4)和高回声囊壁钙化伴后方声影而表现为更复杂的声像图。7.鉴别诊断影像学表现为脾脏囊性病变的疾病很多。原发性囊肿与继发性囊肿的鉴别、囊肿与囊性肿瘤、棘球蚴囊肿(详见本章后面)和脓肿的鉴别,因影像学表现常有重叠而比较困难。临床表现若有潜在的恶性肿瘤、胰腺炎和(或)最近旅行或居住于棘球蚴疫区的病史可有助于缩小鉴别诊断范围。有较长的左上腹外伤史往往可以确诊。子囊或其他脏器出现类似的囊性病变的证据,诸如肝、肺、脑和肌肉骨骼系统,可诊断为棘球蚴囊肿。因此,在疑似病例中这些脏器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由于转移至脾脏的囊性转移瘤常来自乳腺癌和卵巢癌,其次为黑色素瘤,用放射学技术检查这些脏器、寻找可能的原发病灶有助于诊断。8.治疗(1)内科治疗:继发性囊肿特别是那些与胰腺炎相关的囊肿可自行消退。而有些囊肿需要经皮穿刺或手术引流。(2)手术治疗:手术是有症状的大囊肿、大多数是原发性囊肿病例的适应证。保脾手术在一些病例中(如源于副脾的表皮样囊肿)是可行的。内容摘自于《腹部影像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由济源二院齐豫生编辑审校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mkm.com/jbby/1331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