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注册会员,获得就医渠道等更多帮助
我真的得了癌症了吗?”单位体检两周后,在北京工作的26岁上班族小云接到了来自体检中心的电话。电话中一位医生告诉她,在体检的肿瘤标志物检测中,发现“癌抗原”过高,医院进行检查和确诊。在网上查询到“癌抗原”是代表胰腺癌等消化系统癌症的肿瘤标志物。自己真“中招”了?这是小云在惊疑之下最想知道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癌症发病率越来越高,人们的防癌意识也越来越强。医院和体检机构都开设了“肿瘤标志物”体检项目,然而很多人在拿到检查结果时,面对体检报告单上半懂不懂的字母和数据,往往无法作出合适的判断。那么,在得知自己肿瘤标志物过高之后,如何确定是否得了癌症?到底应该做哪些检查?是否医生推荐的检查都必须要做?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以一位肿瘤标志物过高女性的检查经历和多位专业医师的咨询意见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
肿瘤标志物从来都不是确诊癌症的依据
在得知自己的肿瘤标志物过高之后,小云第二天来到了单医院,在挂上肿瘤科的号之后,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一位中年医生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就“打发”了她:“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代表就得了癌症,但必须复查,再做次全套肿标查血吧。”
小云于是又做了一次包括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癌抗原、癌抗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等11项的肿瘤标志物全套检测。
事实上,这位医生的态度代表了许多职业医师对于因肿瘤标志物过高而就诊的人群的态度。因为担心商业体检中心的错检或漏检,医生一般都会要患者再做一次全套的检查。而且所有医生都非常清楚,不可能仅仅凭肿瘤标志物的指标就确诊癌症或其他肿瘤。
广州中医院大肿瘤科林丽珠主任对肿瘤标志物做出了明确的定义:所谓肿瘤标志物是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产生的、可预示肿瘤存在的一类物质,通过血液、体液、肿瘤组织或细胞可以检测到,是诊断鉴别疾病、确定治疗方案、判断愈后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但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一定就是得了癌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咨询解放军第医院生物治疗中心相关专家时得知,因为大多数肿瘤标志物不仅存在于恶性肿瘤中,也存在于良性肿瘤、胚胎组织,甚至正常组织中。因此,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比较差,也就是说假阳性和假阴性率也不少。“如果要确诊,必须要通过B超、CT、核磁共振和病理检查等方式。”该专家表示。
即使指标过高,也不应当过度检查
经过三天忐忑的等待,小云终于等来了第二次血液检测的结果。果然,癌抗原还是居高不下,在体检中没有检测的癌抗原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虽然已经是下午接近下班时间,小云还是马上挂上了肿瘤科的号。这次接待小马的是一位年轻大夫。这位大夫在看过化验单后,第一句话就是:“指标确实很高,还需要进一步检查,1万多元的检查在经济上能承受吗?医保基本上报不了。”
小云当即表示经济上可能有点困难。大夫随即告知,1万多块钱的检查可以全身扫描,而且副作用小。如果不做的话,必须得做胸、腹部CT、胃镜、肠镜、妇科等多项检查,费时费力。在小云犹豫不决的时候,大夫建议小云回家与家属商量一下,次日再来开检查单。
在详细向身为执业医生的朋友咨询后,小云得知,所谓耗资1万多元的检查就是PET/CT扫描。中文全称叫做“正电子发射-X线计算机断层显像”。它结合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和X射线断层扫描(CT)两种诊断技术,既能提供疾病的分子生物学信息,又能提供疾病的解剖学信息。
近年来PET/CT的适用范围似乎被扩展到了普通人群,它的查癌功效被广而告之,甚至有人认为每年的体检多此一举,不如每年做一次PET/CT更让人安心。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学核医学科主任兼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章英剑就明确表示不支持健康人盲目地去做,“把PET/CT纯粹作为体检工具肯定是不正确的,因为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际操作中,国内外各医疗机构通过PET/CT筛查出癌症的比例也就1%~2%,而作为体检工具检查总的阳性率1%都不到。而且PET/CT本身也存在着放射性危害,这就意味着多达98%的健康人不但花费近万元,还将承受不必要的射线影响。”
在了解PET/CT的实际情况之后,小云决定放弃做PET/CT检查,转做常规检查。然而,医院放射科预约好腹部CT,准备正式做检查之前,放射科的大夫在仔细询问小云的年龄、检查原因之后,强烈建议小云放弃做腹部CT,改作腹部核磁共振。“腹部CT具有一定的放射性伤害,30岁以下和近一两年有结婚生子需求女性一般不建议做腹部CT。核磁共振虽然预约时间长一些,但是几乎没有损伤。如果身体没有明显的症状,等待还是值得的。”该大夫非常确定地告诉小云。
于是经过几天等待之后,小云接受了腹部核磁共振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小云的胰腺尾部有一个6mm×10mm的良性囊肿。腹部其他部位均正常。
事实上,在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就小云的检查经历医院核磁共振科室的一位主任医生时,该医生还没有听完,就非常诧异地问:“为什么不先查腹部彩超呢?一般的腹部肿瘤,腹部彩超是可以检查出来的,而且费用低,无副作用。除非是胃、肠,但这两个部位CT和核磁共振同样也看不清楚,只能做胃镜和肠镜。”当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解释说因为小云已经在体检中做过腹部彩超,没有发现问题,所以才选择进一步检查。该医生表示,只有非常微小的囊肿和肿瘤是腹部彩超看不出来,而CT和核磁共振是可以看出来的。所以建议如果发现针对腹部的肿瘤标志物过高,建议先做腹部彩超,如果没有发现实际问题,但指标在复查之后依然直线升高之后,再考虑其他检查。检查之后:放松心态定期复查
当腹部核磁共振的检查结果出来之后,小云拿着核磁共振的片医院肿瘤科的大夫问诊时,大夫非常确定胰腺尾部是良性囊肿,但是认为良性囊肿不一定能导致癌抗原升高过多。医院毕竟以中医为主,因此建议小云带医院确诊。
为了彻底了解囊肿的情况,小云又马上通过医院的专家号。又是几天之后,医院消化肿瘤内科的一位副主任医师在为小云问诊之后,开出了两道“方子”,其一,再查一次血,只查之前超标的两项;其二,由于该医师认为小云带来的核磁共振片子不太清晰,需要到放射科约一次专家会诊。
在等待第三次验血结果的时候,医院放射科的专家会诊。放射科的副主任医师也确认胰腺尾部是良性囊肿,基本可以解释癌抗原升高的原因。并且在没有明显其他症状的情况下,建议小云不要再做过度检查,只需要保持心情乐观,两个月或一季度定期查血即可,如果指标没有明显的升高,处于稳定或下降趋势,就基本无碍。
几天后,小云等来了第三次验血结果,此时距离单位体检的验血检查已有一个月时间,癌抗原略有下降,癌抗原也有小幅度下降。将近一个月的担忧与焦虑终于可以告一段落。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医院了解到,肿瘤标志物只是作为一种检测肿瘤的辅助手段,它的更大价值在于肿瘤病人手术后,可以依据肿瘤标志物的数值变化,来说明手术或化疗是否有效,对于治疗疗效的观察、判断转移或复发更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45岁以上的成年人,且有三大致癌因素:家族遗传因素、慢性病史、高危职业,可以考虑做一年一次的肿瘤标志物检测。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导报马芸菲
重离子质子
粒子线医疗就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