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C的治疗需采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尤其针对胰管形态学改变的诊断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胰腺假性囊肿(PPC)是由于胰腺实质或胰管破裂,使外漏的胰液、坏死组织等积聚于胰腺周围,由于炎性刺激周围组织,而形成的无上皮细胞内衬的纤维性包囊。随着B超、CT、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等技术的发展。其检出率不断提高,而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下面为大家介绍PPC的一些知识,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疼痛、压迫是PPC主要症状
①囊内高压症状:表现为上腹胀满感、持续性疼痛,可牵涉到季肋、腰背部。
②囊肿压迫症状:压迫胃及十二指肠可引起胃排空功能障碍。位于胰头部的假性囊肿可压迫胆总管下端出现黄疸。
③感染症状:囊内感染可引起发热、疼痛和包块胀大。
④消耗性症状:急、慢性炎症所致的消耗,可使病人明显消瘦、体重下降等。
包块、压痛是PPC主要体征
大的假性囊肿常可以在上腹部触及其顶部,边界清晰,表面光滑,移动度小,有时可检出囊性感,深压时往往有压痛。如继发感染则有触痛或腹膜刺激征。
超声、CT及ERCP用于PPC检测
①超声检查以经济、无创、可重复的优势,被作为PPC的首选检查方法。
②CT可提供直观且全局的视角,便于了解PPC的位置、大小、形态、囊内容物、囊壁的厚度、赘生物、与邻近脏器的关系,诊断敏感性为82%——%,特异性为98%。
③ERCP可以提供胰管和胆道系统的形态改变、胰管与PPC的交通情况、有无胆道结石等信息,并且可以提取囊液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信息。由于ERCP具有侵袭性及易于诱发感染,目前其诊断用途已被MRCP取代。
一般来说,PPC主要结合胰腺炎病史、症状、腹部超声及平扫CT,在怀疑胰腺囊性肿瘤时选择性地进行增强CT扫描、核磁共振,怀疑伴有胰管病变复发的PPC时,进行MRCP。
治疗
内科治疗:并非所有的PPC都需进行外科治疗,继发于胰腺炎后的假性囊肿的自然消退率在50%以上。在囊壁尚未成熟以前,囊肿形成时间较短(6周)、囊肿较小(直径6cm)的,无严重感染、无全身中毒症状以及囊肿较小、增大不显著等,PPC可以在B型超声的随诊下进行4——6周的观察,多数可望吸收消散。如无消退,再考虑手术治疗。
外科治疗:手术治疗被认为是治疗PPC的金标准,包括外引流术、内引流术、囊肿切除术及经皮穿刺外引流。
①外引流术外引流因为胰瘘发生率及高囊肿复发率而较少使用,多用在囊肿合并感染或出血、囊壁薄弱、粘连广泛时,特别是全身状况衰竭等情况下;
②内引流术是治疗PPC最常用的术式,可分为囊肿胃吻合术、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和囊肿空肠Roux-Y吻合术等。
③囊肿切除一般适用于胰尾部孤立的PPC。
④因为复发率高,经皮穿刺外引流仅适用于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危重PPC患者。
内镜治疗:内镜治疗以其微创优势易于被患者接受。当PPC与胰管相通且不含有大量坏死组织,囊肿接近胰头,可考虑使用内镜治疗。
小结:在急性PPC中多不存在胰管的形态改变,囊肿自然消退率高;而慢性PPC中多伴有胰管狭窄、梗阻,常与PPC交通,囊肿不易自愈,因而对于急性PPC,无论其大小,只要不存在感染及出血并发症,首选保守治疗;而对于慢性PPC,即使囊肿直径6cm,仍需积极处理。总之,PPC的治疗需采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尤其针对胰管形态学改变的诊断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信源:医学界消化频道
提升驾驭力马术体验尊享会提升驾驭力马术体验尊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