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熳,谢院生.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J/CD].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6(1):34-38.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病,以双肾多发液性囊肿为特征。ADPKD患病率约1/,是尿毒症的第四位病因。大约有50%的多囊肾患者在60岁以前会进入终末期肾病阶段,缺乏特效的治疗措施。近年来,ADPKD分子机制研究的进展,为寻找其治疗靶点提供了新方向,针对不同靶点的药物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将对ADPKD的发病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发病机制;治疗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dominantpolycystickidneydisease,AD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病,患病率约为1/,约50%的几率会遗传给子代,约50%的患者在60岁以前会进入终末期肾病阶段。ADPKD是尿毒症的第四位原发病,约占肾脏替代治疗患者的7%。ADPKD主要表现为双肾多发液性囊肿并进行性进展,破坏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最终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ADPKD不仅危害肾脏,还可累及多种肾外器官,导致肝囊肿、胰腺囊肿和颅内动脉瘤等[1]。本病危害严重,病人生活质量低下,缺乏特效的治疗措施。因此,研究其发病机制并据此探寻可能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本文对ADPKD的发病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
ADPKD主要是由位于16号染色体短臂上的PKD1基因和位于4号染色体长臂上的PKD2基因突变导致的,国外报道中指出PKD1突变约占85%,PKD2突变约占15%,另外可能还存在少量的新发突变[2-3]。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纳入例ADPKD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发现例(79.9%)有PKD1突变,1例(0.7%)有PKD2突变,8例(5.4%)有PKD1和PKD2突变,尚有21例(14.2%)在PKD1/PKD2未检测到突变[4],因此,认为可能存在第三个致病基因,但是目前尚未被定位和克隆。PKD1和PKD2分别编码多囊蛋白1(polycystin-1,PC1)和多囊蛋白2(polycystin-2,PC2),哺乳动物细胞内的PC1和PC2主要在初级纤毛上形成一个复合体,PC1作为机械感受器,感受尿液流动和纤毛弯曲,激活PC2的钙离子通道,导致钙离子内流,胞质内钙离子聚集[5-6]。当PC1、PC2或纤毛功能异常时,上述钙离子聚集减少,一方面激活原本被Ca2+抑制的腺苷酸环化酶6(adenylatecyclase6,AC6);另一方面使得依赖于Ca2+的磷酸二酯酶1(phosphodiesterase1,PDE1)受抑制,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聚集增多[7];过多的cAMP作为第二信使导致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proteinkinaseA,PKA)过度激活,PKA一方面依赖于Src酪氨酸激酶(Srctyrosinekinase,Src)和大鼠肉瘤(ratsar北京都有哪些白癜风医院江西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