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肿瘤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多发生于胰头部。可有胰腺肉瘤、胰腺囊腺瘤、胰腺囊腺癌等。
病因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其发生与吸烟、饮酒、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过量饮用咖啡、环境污染及遗传因素有关;近年来的调查报告发现糖尿患者群中胰腺肿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也有人注意到慢性胰腺炎患者与胰腺肿瘤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发现慢性胰腺炎患者发生胰腺肿瘤的比例明显增高;另外还有许多因素与此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如职业、环境、地理等。
临床表现1.胰腺肉瘤
早期肿瘤较小时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偶然在B超或CT检查时发现胰腺占位性病变。多数胰腺肉瘤发现时瘤体已很大。
患者可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病变压迫或侵犯腹腔神经丛可出现腰背酸痛,半数患者就诊时上腹部可触及包块、质地较硬,移动度差。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晚期可有低热和体重下降。
2.胰腺囊腺瘤
(1)腹痛腹痛是早期出现的症状,可为隐痛、胀痛或闷胀不适。肿瘤逐渐增大可压迫胃,十二指肠、横结肠等,使其移位并出现消化道不全梗阻的症状,除腹痛外尚可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和体重下降等。
(2)腹部包块腹部包块是主要体征。包块多位于上腹正中或左上腹部,小者仅能触及,大者可占据整个腹腔,呈圆形或椭圆形,质韧,巨大包块触之有囊样感,无触痛。少数位于胰头部的囊性肿瘤,因囊肿压迫胆总管而发生黄疸。当肿瘤压迫脾静脉或侵及脾静脉时可使其发生栓塞,表现为脾脏增大并可引起胃底和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甚至发生呕血。
3.胰腺囊腺癌
胰腺囊腺癌的主要症状是上、中腹部隐痛或腰背痛,和上腹部包块。腹痛多不剧烈,有的患者仅为饱胀不适感;其他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消化不良、体重减轻、黄疸等,少数患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
腹块一般无触痛,可呈囊性或坚硬实性。当继发囊内出血时腹块可突然增大,腹痛加剧,触痛明显。当肿瘤浸润或压迫胆总管时,可出现黄疸。
诊断基于胰腺癌患者的发病特点,目前认为:40岁以上、无诱因腹痛、饱胀不适、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腹泻、腰背部酸痛、反复发作性胰腺炎或无家族遗传史的突发糖尿病,应视为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就诊时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
对临床出现下列表现者应引起重视:
1.不明原因的上腹部不适或腹痛,位置较深,性质也较模糊,与饮食关系不一。
2.进行性消瘦和乏力。
3.不能解释的糖尿病或糖尿病突然加重。
检查
出现顽固性上腹痛,疼痛放射至腰背部,夜间明显,仰卧时加重,而蜷曲或前倾坐位可使疼痛减轻等,则高度提示胰腺肿瘤,需进一步做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B超、CT、MRI、ERCP、PTCD、血管造影、腹腔镜检查、肿瘤标志物测定、癌基因分析等,对胰腺肿瘤确定诊断和判断能否手术切除有相当大的帮助。但是,外科医师仍然不能忽视对患者的病史询问和全面的体格检查。要评估患者行根治性手术的安全性,详细询问病史和仔细体检所获取的资料比单一的心、肺功能检查更为重要。一般情况下B超、CA19-9、CEA可作为筛选性检查,一旦怀疑胰腺肿瘤,CT检查是必要的。患者有黄疸而且比较严重,经CT检查后不能确定诊断时,可选择ERCP和PTCD检查。如置管引流成功,对严重黄疸患者可延迟手术1~2周。MRI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并不优于CT。对已确诊为胰腺肿瘤但又无法判断能否手术切除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探查,选择血管造影和(或)腹腔镜检查是有临床意义的。
鉴别诊断胰腺癌应与胃部疾病、黄疸型肝炎、胆石症、胆囊炎、原发性肝癌、急性胰腺炎、壶腹癌、胆囊癌等病进行鉴别。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首席医学网年02月09日甲壳素药理作用
摘要:目的介绍甲壳素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结果甲壳素具有抗菌抗感染、降脂、降血糖、抗肿瘤、抗凝血、抗辐射、保护肝脏等药理作用。结论甲壳素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及其应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甲壳素;药理作用
甲壳素又名几丁质、甲壳质、壳多糖等,是一种维持和保护甲壳动物和微生物躯体的线性氨基多糖,广泛存在于甲壳纲动物如蟹、虾、软体动物、昆虫、真菌、海藻及高等植物细胞壁中,其资源丰富,产量仅次于纤维素,是自然界第二大有机物质,也是自然界除蛋白质外数量最大的含氮天然有机高分子,每年自然界生物合成量约为亿吨。在甲壳素被发现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此类化合物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揭示了其在食品、美容、纺织、环境保护、农业、生物等一系列领域的应用价值,发现甲壳素有纤维素所没有的特性,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含阳离子的可食性动物纤维,也被认为是继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以外的第六生命要素,可以应用在工业领域(如取代塑料)、农业领域(不需要农药的肥料),化妆品领域(调整皮肤等)、医药、膜材料和其他环保、健康领域。壳聚糖(chitosan)是甲壳素最重要的衍生物,是甲壳素部分或全部脱乙酰基的产物。自年Braconnol发现甲壳素和年Hoppe将甲壳素与KOH在℃下熔融得到壳聚糖以来,近年来,随着高分子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医药方面的应用研究也日益增多。国内、外多项实验已经证明,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用于治疗相关病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对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药理作用及其应用方面作一综述。
1抗菌抗感染
甲壳素及其多种衍生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感染作用,以甲壳素六聚糖为最强。小分子的脱乙酰甲壳素具有质子化铵,质子化铵与细菌带负电荷的细胞膜作用,吸附和聚沉细菌,同时穿透细胞壁进入细胞内,扰乱细菌的新陈代谢及合成而具有抗菌作用;体外实验表明,当壳聚糖质量浓度为6g/L时,约有50%革兰阴性菌被抑制,10g/L时抑菌率达60%~%。壳聚糖对革兰阳性菌及白色念珠菌的作用强于革兰阴性菌。当质量浓度为5g/L时,对革兰阳性菌抑制率达75%~%;质量浓度为6g/L时,临床常见的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能被完全抑制和杀灭。其机理可能是:壳聚糖为聚阳离子,能与细菌表面产生的酸性物质如脂多糖、磷壁质、蛋白质等产生作用,使其膜功能发生紊乱而死亡。
2降脂、降胆固醇作用
用两种方法引起的动物高脂高胆固醇模型中,甲壳聚多糖在2.14g/kg和2.86g/kg时显示出一定的降脂、降胆固醇效果,同时,还具有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采用含胆固醇1%和脱氧胆酸钠0.2%的合成饲料喂大鼠28d,在诱发高血脂症的同时,经口服脱乙酰甲壳素观察其对高血脂症的影响。实验设高脂对照组和低、中、高3个剂量实验组。结果表明,脱乙酰甲壳素中、高剂量组的总胆固醇及总甘油三酯含量与高脂对照组比较,前者降低了10.5%,14.2%;后者降低了18.8%和26.1%;低、中、高剂量3个验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脂对照组比较,分别升高了16.5%,32.7%和50.4%。对31例高血脂成人患者进行口服脱乙酰甲壳素降脂实验,30d后检查,胆固醇、甘油三酯下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均无明显变化。
3降低血糖作用
壳聚糖降糖作用结果表明:经口给予各剂量组小鼠壳聚糖21d后,与高糖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的空腹血糖值分别降低20.9%,19.2%,18.4%。甲壳素被吸收进入人体内,能激活胰岛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使葡萄糖得到有效利用,而血糖下降,肥胖症得到改善。甲壳素可改善脂肪代谢,有效减肥和中止恶性循环发展,还可以刺激空腹血糖中枢副交感神经,扩张末稍血管,改善血流量,使积累的CO2得以排除,酸性体液得以改善,有利于糖尿病的康复。
4抗病毒作用
甲壳素硫酸酯的抗病毒活性。DerekHorton等证明氨基上含有SO42的甲壳素衍生物对血液病毒有显著抑制作用。年Vorcellotti等发现甲壳素磺化衍生物能抑制哺乳动物的病毒感染,特别是能抑制和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抑制其复制的IC50为7μg/ml,同时也能抑制劳舍氏白血病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
5抗肿瘤作用
实验证明,甲壳素具抗癌作用。特别是甲壳素六聚糖具有很强的抑制肿瘤的作用,它通过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对肿瘤有抑制作用,其机制是促进巨噬细胞活性,作用途径是影响非杀伤性细胞(NK)活性IL2的分泌。IL2是活化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TH)分泌的一种调节免疫应答的重要介质。IL2对NK细胞、T细胞、B细胞等活性均有增强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甲壳素能促进IL2的生成。因此提高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是其抗癌作用的主要机理之一,甲壳素在抗癌治疗中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将甲其与氟脲嘧啶阿霉素等抗癌药合用,可增强疗效,提高癌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减少毒副反应。
6抗凝血作用
甲壳素硫酸酯的化学结构与肝素相似,预示此类化合物有抗凝血活性。其凝血机理是:带正电荷的壳聚糖与细胞表面带负电荷的神经氨酸残基的受体发生相互作用,促进血小板的聚集,激活凝血系统,交联红细胞形成血块。
7其他作用
抗辐射作用,脱乙酰甲壳素具有良好的抗辐射性能;保护肝脏,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研究表明,脱乙酰甲壳素能保护肝脏,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应用脱乙酰甲壳素口服治疗心绞痛5人、心律失常4人、顽固性心衰4人,均收到满意疗效。
8结语
综上所述,甲壳素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并且甲壳素在超常剂量情况下,对甲壳聚多糖的急性毒性以及长期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其没有毒性(急毒、长毒)。甲壳素是一种安全的天然药物,可以长期使用,值得深入研究。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治疗白癜风时间白癜风小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