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消化内镜应用现状二

时间:2017-4-11 21:32:17 来源:胰腺囊肿

背景: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内镜已从单纯临床诊断逐渐发展成为兼具治疗的检查手段。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引进纤维内镜,90年代开始使用电子内镜,现具备功能齐全的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电子十二指肠镜、胆道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ultrasonicenteroscope,EUS)和胶囊内镜,大大提高了消化系疾病的诊治水平。进入21世纪后,微创医学成为当今医学发展的主流趋势,其中以消化内镜技术发展最为成熟,本文对消化内镜的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1小肠镜

20世纪70年代国内开始引进小肠镜,但由于镜身短和小肠过于迂曲,最深仅能送达Treitz韧带下cm,只能诊断空肠近段病变及小肠弥漫性病变,对小肠出血的确诊率仅为25.0%~48.8%。双气囊小肠镜能对全小肠直视观察,同时还可以进行活检、黏膜染色、病变部位标记、黏膜下注射、息肉切除等处理[9-11]。双气囊小肠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确诊率达80%,是目前临床诊断、治疗小肠疾病最有前景的方法。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硬镜和软镜结合将成为今后小肠疾病诊疗的重要发展趋势。

2胶囊内镜

年以色列开发出胶囊内镜,为内镜检查开辟了一个新思路,我国与国际几乎同步应用。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率为81%,使小肠疾病的诊断率有了明显提高,但对出血量大、肠憩室和肠梗阻者不宜使用。胶囊内镜最大的弊端在于不能直视进退观察、取材以及易遗漏病变,而且观察图像耗时较长。国产胶囊内镜于年开始应用临床,在国内外得到了推广[12-15]。随着科技的进步,类似机器人的“内镜”将不仅能诊断,还可对肠道病变进行“修复与治疗”[16]。

3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年ERCP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17],经过40多年的不断发展,已成为胆道及胰腺疾病影像诊断的“金标准”,也是胰胆疾病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我国于20世纪70医院相继开展ERCP,使临床胆胰疾病诊疗水平得到迅速提高。ERCP及内窥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鼻胆管外引流术(ENBD)和内支架引流术(ERBD)日益普及,乳头括约肌气囊扩张作为不破坏乳头括约肌完整性的技术,亦在临床广泛开展[18]。早期内镜下引流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已经获得广泛共识,并成为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胰管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无手术适应证的晚期胰腺肿瘤和与主胰管相通胰腺囊肿的主要治疗方法,许多胰腺假性囊肿也可以行内镜下置管引流术。对一些经ERCP等检查仍无法明确诊断的特殊疑难病例,可通过子母镜直视下观察胆、胰管黏膜的早期病变,同时还可以行活检、刷检、胆胰液细胞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测定。子母镜检查可对巨大的肝内胆管结石进行高压液电碎石和激光碎石,对胰管的检查则仅限于胰头部及显著扩张的胰管。子母镜、胆管镜、EUS、腹腔镜和电子十二指肠镜结合,将是胆胰疾病诊疗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9]SunB,ShenR,ChengS,etal.Theroleofdouble-balloonenteroscopyindiagnosisandmanagementofin







































北京哪有看白癜风的
治疗白癜风什么药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mkm.com/nzzd/7133.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