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肿瘤防治科普

时间:2021-12-18 15:44:58 来源:胰腺囊肿

年4月15~21日是第27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主题是“健康中国健康家——关爱生命科学防癌”。中国抗癌协会近期发布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内容包括筛查篇、诊断篇、治疗篇、康复篇、预防篇。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诊断篇。

zhen诊duan断pian篇01癌症是怎么分期的?

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经常会听到病人家属咨询医护人员,癌症病情是早期的或晚期的说法等。这是社会上比较通俗的癌症分类法。在临床上癌症多采用TNM分期系统。

TNM分期系统是基于Tumor(肿瘤)、LymphNode(淋巴结)、及Metastasis(远处转移)三个维度对肿瘤病情给予评价。各维度的严重度则采用字母“X”或“0~4”的数值来表达。一旦患者的TNM分期值得以确定,这些值将会被组合成一个总体分期,这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I、II、III、IV期。当然,每个大的分期下面可能还细分期,比如1a期,1b期,2a期,2b期,等等。

这种分期,一是可以帮助我们判断预后,也就是将来的结局,通常分期越早,预后越好,但也不是绝对的,因为还有其他的因素影响。总体分期越高则表明肿瘤已处于较晚期阶段,预后也会较差。二是为了指导治疗,不同的分期治疗策略也不同。

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类型的肿瘤,即使分期相同,其预后也可有很大不同,关键取决于肿瘤本身的恶性程度,以及治疗措施的正确与否。有的恶性度低的肿瘤,即使到了晚期,疗效也相当不错,甚至可长期生存。因此,不必为“晚期”而一概烦恼、伤心,更不可讳疾忌医,放弃治疗。

02癌症是怎么扩散转移的?

恶性肿瘤容易发生转移,所谓“转移”,是指癌细胞离开最初出现的部位(原发病灶),通过血液系统、淋巴系统或者其他途径,扩散到全身另外的部位,并在合适部位长出新肿瘤的过程。事实上,约90%的癌症患者,是由于癌症出现转移而去世的。癌症细胞具有转移能力,是癌症的一个重要致命特征,也是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重要区别之一。

癌症转移可分为局部转移和远处转移。局部转移是指癌细胞已经扩散到附近的器官或组织,如淋巴结,但尚未扩散到身体的其他器官或组织;远处转移是指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身体的其他器官或组织,可以转移到一个器官,也可能转移到多个器官。

癌症细胞在转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首先要经过数十次变异,然后要克服细胞间粘附作用脱离出来,并改变形状穿过致密的结缔组织。成功逃逸后,癌症细胞将通过微血管进入血液,在那里它还可能遭到白细胞的攻击。接下来癌细胞将通过微血管进入一个新器官(现被称为“微转移”)。在这里,癌细胞面临着并不友好的环境(称作“微环境”),有些细胞当即死亡,有些分裂数次后死亡,还有一些保持休眠状态,存活率仅为数亿分之一。存活下来的癌细胞能够再生和定植,成为化验中可发现的“肉眼可见转移”。

03癌症诊断的金标准是什么?

病理诊断被认为是许多疾病临床诊断的金标准,特别是癌症。病理诊断就是从患者身上取下来的标本进行检查分析,小到细胞涂片,大至器官切除,甚至多器官切除。而病理技术的运用已经从单纯的一台光学显微镜发展到免疫组织化学酶标记,原位杂交FISH,甚至基因重排。因此,病理诊断已不仅仅局限于形态学,而是融合了各种技术的一个综合诊断学科,其重要性和准确性都在不断地提高。送检的病理组织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穿刺,活检之类的低创伤性的标本,并且对于癌症早期的诊断也开展得越来越多,越来越规范。

这种检查方法对于癌症的确诊率可谓是高达99%以上,而且误诊率也比较低,更重要是价格不高,因此临床上无论是什么样的肿瘤,都应该进行病理检查。作为现代最常用的检查手段,它的存在还不止确诊癌症一个而已,还可以确定癌症分期。

04癌症诊断有哪些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1.超声

超声是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通过超声波在人体组织器官中的传播,对人体进行探测,提供组织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信息。超声检查具有无放射性损伤、经济便捷等优点,但是对操作者和设备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在防癌体检中,超声是最常应用的检查手段。

2.数字X线摄影(DR)DR是采用X射线透过被检人体的不同组织结构时发生的不同衰减强度被平板探测器采集并转化为数字化图像的技术。DR具有经济实用、方便快捷、辐射剂量小、可重复操作性强等优点。采用胸部正侧位相结合的方法在常规防癌体检中对肺癌检出率可以达到90%以上的效果。对于骨肿瘤的检出及诊断效果亦具有巨大的优势。但对于直径小于5mm的早期肺癌价值有限。

3.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技术CT

CT是X射线对人体某部位按一定厚度的层面扫描,经探测器转换为数字数据,进而重建构成CT图像的技术。CT设备可用于身体各部位组织器官的检查,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高,解剖结构显示清楚,对病灶定性定位具有不可或缺的优势。高分辨率CT(HRCT)的运用对肿瘤的早期诊断相较其他影像学检查效果更明显。但由于辐射剂量较大、价格较高等缺点不推荐常规防癌体检中使用,可作为防癌体检的补充手段进一步明确所筛查出的肿瘤性质。仅针对肺癌的高危人群推荐采用低剂量CT进行防癌的筛查工作。

4.磁共振成像(MRI)

MRI是把人体置于强磁场中,通过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的氢质子,发生核磁共振的现象,被接收线圈接收并定位后,对数字数据进行重建而成像。核磁的成像方式更多样,成像原理更加复杂,所得到信息也更加丰富。核磁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可清楚显示颅脑、脊髓、心脏、大血管及肌肉组织。对于实质性脏器的恶性肿瘤定性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尽管MRI检查无放射性损伤,但是由于检查的费用较高,耗时较长,检查限制较多等缺点,并不作为常规防癌体检项目开展,但可用于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如:乳腺为致密性腺体类型的女性、具有乳腺卵巢癌综合征家族史的女性等。

05什么是PET-CT?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简称PET-CT)是PET与CT的结合体,PET检查可以提供详尽的功能与代谢异常细胞的分子信息,而CT检查可以发现形态异常组织从而达到精确的解剖定位,通过一次显像可以快速、全面了解全身整体状况。目前,一次全身PET-CT检查仅需要约20分钟的时间,辐射剂量相当于一次腹部强化CT,加之某些机构的刻意宣传,因此,尽管费用相对较高,PET-CT还是被很多体检机构或个人追捧为“万能”癌症筛查手段。

其实不然,PET-CT在定位肿瘤原发病灶、肿瘤分期、复发转移的鉴别、肿瘤预后评估和治疗方案指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PET-CT在健康人群中筛查出恶性肿瘤的比例非常低,因此并不建议将其作为常规的体检项目。

06癌症诊断有哪些常用的内镜检查方法?

常用的内镜包括鼻咽镜、支气管镜、胃镜、结直肠镜、膀胱镜等。鼻咽镜常用于鼻咽癌的检查与诊断,支气管镜可用于肺叶、段及亚段支气管病变的观察,活检采样及小型手术的直接施行。胃镜检查是目前诊断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疾病最可靠的方法,能直接观察到被检查部位的真实情况,更可通过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病理活检及细胞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是上消化道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结直肠镜可以观察结直肠部位病变、肿瘤或溃疡,如有需要可取组织检验或行大肠息肉切除。通过膀胱镜可以不仅可以观察泌尿系统内的情况,直接找到膀胱肿瘤,还能通过输尿管插管窥镜,向输尿管插入细长的输尿管导管至肾盂,进行搜集尿液、估测肾功能、行肾盂造影术等操作,以了解肾、肾盂和输尿管的情况。

07有哪些常见的肿瘤标记物?

目前临床中应用广泛且在防癌体检中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肿瘤标记物包括以下几种:

(1)甲胎蛋白AFP:AFP在胎儿时期存在,出生后下降,正常成年人体内表达量很低,当肝细胞发生癌变后AFP明显升高。AFP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具有诊断价值的肿瘤标记物之一,当其测定值大于ng/ml且连续超过一个月,在排除活动性肝病、妊娠以及生殖腺胚胎性肿瘤后即可考虑诊断为肝癌。当然,有30%~40%的肝癌患者AFP为阴性,部分肝癌患者的AFP呈低浓度的持续阳性。AFP异质体有助于原发性肝癌和良性肝病的鉴别诊断。

(2)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PSA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具有诊断价值的肿瘤标记物之一,对前列腺癌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同时检测游离PSA和结合PSA有助于鉴别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对于45岁以上的男性,建议进行基线PSA的测定。当PSA在1~3ng/ml时,需要在1年内间断重复测定;当PSA测定值>3ng/ml时,需结合肛门指诊的结果,必要时做MRI进一步检查或病理活检。

(3)癌胚抗原CEA:CEA的表达不具有器官特异性,主要见于结直肠癌,在胰腺癌、乳腺癌、肺癌等腺癌患者中也有升高。尽管作为诊断的意义不大,但是持续性升高应密切检测,必要时进一步进行影像学检查。

(4)CA:CA对卵巢癌的敏感性较高,但是特异性较差,在乳腺癌、肺癌中也可升高。鉴于卵巢癌的恶性程度较高、目前尚未有较好的筛查手段,我们建议在防癌体检中包含CA的检测。

(5)CA:不具有器官特异性,主要在腺癌中升高,其中以胰腺癌较为敏感,其他消化系统肿瘤中亦可升高,消化道炎症也可造成轻度升高。

(6)CA:不具有器官特异性,主要在腺癌中升高,其中以乳腺癌较为敏感,其他如肺腺癌、胰腺癌、卵巢癌等中也可升高。

(7)其他常见肿瘤标记物如:CA、CA、NSE、HCG等。

由于绝大多数肿瘤标记物与肿瘤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肿瘤可引起多种肿瘤标记物的升高,一种肿瘤标记物升高的来源也有多种可能,因此临床上常采用肿瘤标记物组合来提高检测敏感性,防癌体检中也是如此。

08肿瘤标记物升高就是一定得了癌症吗?

我们人体每天大约产生一万个癌细胞,所以几乎所有的肿瘤标记物检查结果都不会是“零”,有一个正常范围,只要数值在正常范围内就是正常的。体内有癌细胞,不意味着就会得癌。由于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能够及时地将癌细胞吞噬,所以一般人不易得癌。并且,肿瘤标记物升高并不等于患上肿瘤,因为有许多情况可导致肿瘤标记物升高。

一、恶性肿瘤

这是肿瘤标记物升高的主要原因。

二、良性疾病

许多良性疾病可能出现肿瘤标记物轻中度升高的情况。例如:肝脏良性疾病的患者:常出现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的升高;肾功能不全、银屑病的患者:常会出现鳞状细胞癌抗原的升高。

三、药物使用

例如:胸腺肽等生物制剂在使用后,可造成肿瘤标记物的一过性升高。

四、特殊情况

例如:吸烟者和妊娠期,都可能出现相应的肿瘤标记物升高。

肿瘤标记物升高的原因并非只有恶性肿瘤一个方面,许多生理因素、药物、不良生活习惯、炎症及良性肿瘤等都可能造成肿瘤标记物的假性升高。

肿瘤标记物升高会有这么多种影响因素,可见它只能发现“嫌疑人”,但是却不能“定罪”。所以当看到体检报告中出现肿瘤标记物单独一个升高的情况,不要过度惊慌,医院再次检查。

09肿瘤标记物正常可以排除癌症吗?

并不是所有的癌症都会出现肿瘤标记物的升高,有些肿瘤自始至终都不表达肿瘤标记物,有些肿瘤在早期正常,只有当肿瘤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升高。因此,肿瘤标记物在正常范围之内也不能绝对排除肿瘤,以下几种情况下肿瘤标记物检测呈假阴性:

(1)肿瘤组织中,产生肿瘤标记物的细胞数目较少;

(2)细胞或细胞表面被封闭,机体体液中一些抗体与肿瘤标记物(主要是肿瘤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

(3)肿瘤组织本身血液循环差,产生的肿瘤标记物不能分泌到外周血中。

因此,不管是临床患者诊治中还是防癌体检中,肿瘤标记物的应结合影像学检查,并强调观察肿瘤标记物的动态变化。

10体检报告怎么看?

年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发布《健康体检重要异常结果管理专家共识(试行版)》,指出体检异常结果包括临床危急值、重大疾病及其线索、急慢性病变以及需要动态观察的异常检查结果。根据危急程度及干预策略,将其分为A类和B类。A类:需要立即进行临床干预,否则将危机生命或导致严重不良后果的异常结果。这类异常情况在体检中发现时,应立刻告知受检者并通知家属,协助转诊。B类:需要临床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或)需要医学治疗的重要异常结果。该类型异常结果是防癌体检中更长见的情况。按照体检基本项目分别阐述如下。

体格检查中:任何物理检查,主要包括乳腺触诊、甲状腺触诊、直肠指检、浅表淋巴结以及妇科双合诊中发现的可疑恶性病变,常表现为肿块、阴道异常流血、经久不愈的溃疡等。

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中发现幼稚细胞或白细胞分类严重异常;尿常规中潜血、尿蛋白3+(首次),尿红细胞满视野(首次);便常规中潜血阳性。(2)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鳞状上皮细胞异常、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及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等。(3)肿瘤标记物:AFP>ng/ml,PSA>10ng/ml或fPSA/PSA<0.15,CA>95U/Ml,其他常用的肿瘤标记物≥参考标准2倍以上。

影像学检查:超声、X线检查中发现的任何器官的可疑恶性病变,常表现为占位、异常积液等。

体检报告中提示的异常结果,受检者务必重视,应按照总结意见进行进一步检查、短期内复查或定期随访,从而达到早期发现癌症的目的。

自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了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策略以来,癌症的筛查和早诊早治,已被公认为癌症防控最有效的途径。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年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约.9万人,死亡约.8万人。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5个人被确诊为癌症。近10多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

肺癌、肝癌、上消化系统肿瘤及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等依然是我国主要的恶性肿瘤。肺癌位居男性发病第1位,而乳腺癌为女性发病首位。甲状腺癌近年来增幅较大,在女性恶性肿瘤发病谱中目前已位居发病第4位。男性前列腺癌近年来的上升趋势明显,已位居男性发病第6位。

肺癌、肝癌、胃癌等14种恶性肿瘤筛查与预防指南

面对肿瘤,一些人选择恐慌焦虑沉迷各类保健产品,被谣言和辟谣牵着走;一些人心存得过且过,在无视和放弃间极端抉择。恐慌和误解混杂,蒙上了多少人的双眼!

事实上,学会了“早期筛查”大可擦亮双眼,诸多肿瘤如能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基本可以实现治愈。医院发布的生存数据显示:早期宫颈癌、大肠癌患者经过规范治疗,五年生存率均可以达到90%以上;早期乳腺癌甚至可以达到97%以上。

什么是肿瘤的早期筛查?

肿瘤筛查是早期发现癌症和癌前病变的重要途径。体检中各项血液检查指标,B超、X光、肛门直肠指检,妇科体检中的涂片、乳腺钼钯等都是常用的方法。属于肿瘤三级预防中的二级,也是影响结局的关节一环。

哪些人群重点需要早期筛查?

普遍情况:45岁以上;肿瘤家族史(3代以内近亲有癌症病史);工作性质长期接触(粉尘、苯、铅等)有害物质;慢性病病人(各类癌前病变等)。

具体各类肿瘤情况参考下图

上海市抗癌协会和医院最近推出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涉及的肿瘤防治科普知识从年的7个肿瘤扩展至14个。

该“推荐”在原来的肺癌、大肠癌、肝癌、胃癌、乳腺癌、宫颈癌和前列腺癌七大男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甲状腺癌、淋巴瘤、食管癌、皮肤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脑部肿瘤的预防和早诊早治权威科普信息,涉及的肿瘤目录扩大至14个。每个癌种科普信息包括:高危对象、筛查建议和预防建议。

一、大肠癌

高危对象

1.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的人群;

2.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3.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4.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5.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6.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

7.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注:两周肛肠症状指有以下任意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便血、粘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

筛查建议

1.40岁以上有症状高危对象,经两周对症治疗症状没有缓解者,应及时作肛门直肠指检、大便隐血试验(FOBT)检查,任一指标阳性应进行肠镜检查,如FOBT阳性者经肠镜检查仍未示有异常,建议作胃镜检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2.40岁以上无症状高危对象,每年接受一次FOBT检查,如隐血试验阳性,则进一步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如FOBT检查连续3次阴性者可适当延长筛查间隔,但不应超过3年。

3.年龄大于20岁的FAP和HNPCC家族成员,当家族中先发病例基因突变明确时,建议行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每1-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如基因突变检测阴性,则按照40岁以上个体进行筛查。

4.45-75岁无症状筛检对象,每年接受1次FOBT检查,每10年接受1次肠镜检查。

5.粪便或血液的多靶点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筛查,粪便标本的证据更为充分,但由于价格较为昂贵,限制了其应用。

预防建议

1.运动可有效减少肿瘤发生,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

2.健康膳食,增加粗纤维、新鲜水果摄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

3.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可能对预防肠癌有效,老年人可尝试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和肠癌发生的风险,具体使用须咨询医生;

4.戒烟,避免其对消化道的长期毒性和炎性刺激。

二、乳腺癌

高危对象

1.未生育,或≥35岁初产妇;

2.月经初潮≤12岁,或行经≥42岁的妇女;

3.一级亲属在50岁前患乳腺癌者;

4.两个以上一级或二级亲属在50岁以前患乳腺癌或卵巢癌者;

5.对侧乳腺癌史,或经乳腺活检证实为重度非典型增生或乳管内乳头状瘤病者;

6.胸部放射治疗史(≥10年)者。

注:一级亲属指父母、子女一级兄弟姐妹(同父母)

二级亲属指叔、伯、姑、舅、姨、祖父母、外祖父母。

上述情况均为乳腺癌高危因素,伴2条及以上因素时,应考虑为高危乳腺癌对象。

筛查建议

1.一般妇女

乳腺自查:20岁以后每月检查一次;

临床体检:20-29岁每三年一次,30岁以后每年一次;

X线检查:35岁,拍摄基础乳腺片;隔年一次乳腺X线检查(钼靶);>40岁,每1~2年一次乳腺X线检查,60岁以后可隔2~3年乳腺X线检查1次。

超声检查:30岁以后每年一次乳腺超声检查。

2.乳腺癌高危人群

鼓励乳腺自查,20岁以后每年做临床体检1次,30岁以后建议乳腺核磁共振(MRI)检查。

预防建议

1.健康生活方式,远离烟酒,合理营养,保持健康体重,坚持锻炼。

2.适时生育,母乳喂养。

3.参加乳腺筛查,定期体检。

三、宫颈癌

高危对象

1.有多个性伴侣

2.性生活过早

3.HPV感染

4.免疫功能低下

5.有宫颈病变史的女性

筛查建议

已婚或有性生活史3年及以上的女性都建议进行筛查:

1.21~29岁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3年1次;

2.30~65岁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3年1次;或者高危型HPV与宫颈细胞学联合筛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5年1次;

3.筛查结束时间:65岁且既往多次检查均示阴性,则结束筛查;若曾诊断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病史者,再持续筛查20年,筛查频率视病情定;

4.接受过子宫全切术的女性(无宫颈),且过去20年里未曾有CIN2、CIN3、原位癌或癌症的女性,不需要检查;

5.接种过HPV疫苗的女性,遵循特定年龄的建议(与未接种疫苗的女性一样)。

预防建议

1.接种HPV疫苗;

2.不吸烟或戒烟;

3.安全与健康性行为;

4.及时治疗生殖道感染疾病;

5.增强体质。

四、肺癌

高危对象

年龄40岁,至少合并以下一项危险因素者:

1.吸烟≥20年/包,其中包括戒烟时间不足15年者;

2.被动吸烟者;

3.有职业暴露史(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4.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者;

5.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者。

注:年包:指每天吸烟多少包乘以持续多少年,例如20年包指每天1包持续20年或每天2包持续10年。

筛查建议

1.对于肺癌高危人群,建议行LDCT筛查。建议尽可能使用32层或以上多层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肋膈角尖端水平。基线CT扫描以后,根据病灶具体情况(形态、大小、边界等特征),医院咨询具体下一步诊疗计划;

2.若检出肺内结节,根据结节不同特征,磨玻璃、亚实性、实性结节及多发结节的具体情况进行LDCT复查;

3.根据国情和效能以及我国人群特征,不推荐将PET/CT作为人群肺癌筛查的方法。

注:LDCT:低剂量螺旋CT

预防建议

1.不吸烟或戒烟;

2.对于有职业暴露危险的应做好防护措施;

3.注意避免室内空气污染,比如被动吸烟、明火燃煤取暖、接触油烟等;

4.大气严重污染时,避免外出和锻炼;

5.有呼吸系统疾病者要及时规范地进行治疗。

五、肝癌

高危对象

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以下人群:

1.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者;

2.有肝癌家族史者;

3.血吸虫、酒精性肝硬化等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

4.药物性肝损患者。

筛查建议

1.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肝癌高危人群应进行筛查;

2.联合应用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B超检查,每6个月筛查一次。

预防建议

1.接种乙肝疫苗;

2.慢性肝炎患者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以控制肝炎病毒的复制;

3.戒酒或减少饮酒;

4.清淡饮食,减少油腻食物摄入;

5.避免发霉食物的摄入。

六、胃癌

高危对象

凡有下述情况之一者,均系高危对象:

1.60岁以上人群;

2.中重度萎缩性胃炎;

3.慢性胃溃疡;

4.胃息肉;

5.胃黏膜巨大皱褶征;

6.良性疾病术后残胃(术后10年);

7.胃癌术后残胃(术后6~12月);

8.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9.明确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

10.恶性贫血者

筛查建议

年龄40岁有腹痛、腹胀、反酸、烧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并有慢性胃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胃息肉、残胃、胃巨大皱褶征、慢性胃溃疡和胃上皮异型增生等病变以及有肿瘤家族史的对象,应根据医师建议定期作胃镜检查。

预防建议

1.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不暴饮暴食;

2.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3.减少食用生冷、辛辣、过热、过硬的食物及熏制、腌制等高盐食物;

4.戒烟;

5.少喝或不喝烈性酒;

6.放松心情,合理减压。

七、前列腺癌

高危对象

1.年龄50岁的男性;

2.年龄45岁且具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

3.年龄40岁且基线PSA1μg/L的男性;

具有以上前列腺癌高危因素的男性,需提高警警惕,必要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对异常结果进行合理随访。

筛查建议

1.建议对身体状况良好,且预期寿命在10年以上的男性开展基于PSA检测的前列腺癌筛查,且在筛查前应详细说明前列腺癌筛查的风险和获益;

2.血清PSA检测每2年进行1次,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决定PSA检测的终止时间;

3.对于前列腺癌高危人群应尽早开展基于血清PSA检测的筛查;

4.不建议针对40岁以下男性进行人群筛查。

预防建议

1.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2.减少高动物脂肪的食物摄入,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增加蔬菜水果摄入;

3.避免过于辛辣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造成前列腺的过度充血;

4.日常生活中多饮水,勤解尿。避免憋尿、久坐不动;

5.建议适度体育运动。

八、甲状腺癌

高危对象

1.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线尘埃接触史者;

2.由于其它疾病,头颈部进行过放疗的患者;

3.有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甲状腺髓样癌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MEN2型)、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及某些甲状腺癌综合征(如Cowden综合征、Carney综合征、Werner综合征和Gardner综合征等)的既往史或家族史(有血缘关系);

4.甲状腺结节1cm,且结节生长迅速,半年内增长到1cm以上;

5.甲状腺结节1cm,伴持续性声音嘶哑、发声困难、伴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并可排除声带病变(炎症、息肉等);

6.甲状腺结节1cm,伴颈部淋巴结肿大;

7.降钙素高于正常范围者。

凡有上述情况之一者,均系高危甲状腺癌对象。

筛查建议

1.甲状腺筛查要同时进行功能检查和形态检查。

2.一般人群

目前没有用于甲状腺癌早期检测或常规筛查的标准试验。

临床颈部体检:20-29岁每2~3年1次,30岁以后每年1次。

颈部超声检查:30岁后每年1次(包括甲状腺、颈部、锁骨上)。

3.甲状腺癌高危人群

颈部超声(包括甲状腺、颈部、锁骨上)检查,每年一次。

4.女性孕前和哺乳期结束时,建议分别进行一次颈部超声检查。

预防建议

1.避免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和放射性尘埃接触史;

2.健康生活,合理饮食,增加运动;

3.合理疏导情绪不良。

九、淋巴瘤

高危对象

1.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性尘埃接触史者;

2.感染及慢性炎症患者;

3.免疫功能低下,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器官移植史者。

筛查建议

1.一般人群

临床体检,每2~3年1次。

2.高危人群

临床体检,每年1次。

3.上述临床体检包括以下项目:

①外科体检:浅表淋巴结和肝脏脾脏触诊;

②B超检查:浅表淋巴结、肝脏脾脏和腹腔淋巴结;

③血常规。

预防建议

1.避免放射线照射和放射性尘埃接触;

2.健康生活,加强运动等体育锻炼;

3.积极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慢性炎症;

4.合理疏导情绪不良。

十、食管癌

高危对象

年龄40岁,并符合下列任一项危险因素者:

1.来自我国食管癌高发区;

2.有上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反酸、进食不适等症状;

3.有食管癌家族史;

4.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

5.具有食管癌高危因素如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

筛查建议

食管癌高危人群

普通内镜检查,每2年一次;

内镜检查病理提示轻度异型增生,每年1次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病理提示中度异型增生,每半年1次内镜检查。

预防建议

1.不吸烟或戒烟;

2.少量饮酒或不饮酒;

3.合理饮食,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

4.增强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十一、皮肤癌

高危对象

具备下述高危因素者,均系皮肤癌高危对象:

1.经常暴晒与紫外线照射;

2.长期接触化学性物质,如沥青、焦油衍化物;

3.患有慢性溃疡、经久不愈的疤痕,瘘管、盘状红斑狼疮、放射性皮炎等;

4.曾患有皮肤癌;

5.持续增大或近期生长明显的胎记;

6.足底、掌心等易接触摩擦部位长痣。

筛查建议

临床体检,每年一次。

有高危因素者,由专业的医生进行皮肤检查,包括痣、胎记或其他色素异常区域,记录颜色、大小、形状或质地的变化,必要时进行活检。

预防建议

1.定期皮肤自查(以尺比对,拍照备用);

2.户外做好物理或化学防晒,避免暴晒;

3.足趾或皮肤色斑勿自行反复修剪或弄破;

4.合理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十二、胰腺癌

高危对象

40岁以上,伴有下述任意1项者(第6项因素会增加胰腺癌风险,但一般不做筛查):

1.有胰腺癌家族史、糖尿病史;

2.有长期吸烟、饮酒、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史;

3.无明显诱因的中上腹饱胀不适、腹痛,出现食欲不振、乏力、腹泻、消瘦或腰背部酸痛等症状;

4.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者,尤其合并胰管结石的慢性胰腺炎;主胰管型粘液乳头状瘤、粘液性囊性腺瘤,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有血清CA19-9升高者;

5.无家族遗传史的新近突发糖尿病患者;

6.有幽门螺杆菌(HP)阳性、口腔牙周炎史者。

筛查建议

1.上述对象以CA19-9等肿瘤标志物的血检结果结合腹部CT、MRI进行筛查,B超也能提供相应的帮助;

2.上述人群尤其是有家族史者和已有胰腺病变者每年一次CT或MR检查。

预防建议

1.戒烟、控酒;

2.提倡清淡、易消化、低脂肪饮食;

3.多食禽类、鱼虾类食物,提倡食用“十”字花科蔬菜,如青菜、白菜、萝卜、西兰花等;

4.提倡户外有氧活动;

5.为防止良性病变恶化,有胰管结石、导管内粘液乳头状瘤和囊性腺瘤或其他胰腺良性病变患者应及时就医。

十三、胆囊癌

高危对象

1.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结石越大风险越高);

2.长有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特别是单发、宽蒂息肉)者;

3.瓷化胆囊或胆囊萎缩者;

4.胆胰管汇合异常或先天性胆管囊肿患者;

5.胆囊腺肌症患者;

6.慢性伤寒感染人群;

7.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人群;

8.炎症性肠病人群;

9.合并糖尿病人群。

筛查建议

1.高危人群:建议每6个月行血清CEA、CA和肝胆B超检查;

2.一般人群:建议每年行血清CEA、CA和肝胆B超检查,尤其是女性。

预防建议

1.超过1厘米的胆囊息肉、超过1厘米的胆囊腺肌病患者,建议限期行胆囊切除术;有症状的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胆囊萎缩、瓷化胆囊以及小于1厘米的胆囊腺肌症病患者,建议尽早行胆囊切除术。

2.按照筛查建议进行定期体检。

十四、脑部肿瘤

高危对象

脑部肿瘤的十大早期信号:

1.头痛,常常清晨发作,较剧烈,起床轻度活动后逐渐缓解或消失;

2.喷射状呕吐;

3.视力模糊,视觉障碍;

4.精神异常,常常有兴奋、躁动、忧郁、压抑、遗忘、虚构等表现;

5.单侧肢体感觉异常,痛觉、温觉、震动觉减退或消失;

6.幻嗅;

7.偏瘫或踉跄、醉酒步态;

8.耳鸣、耳聋,多在打电话时,一耳听到,另一耳听不到;

9.巨人症;

10.幼儿发育停止。

筛查建议

重视脑部肿瘤的十大早期信号,需要到神经科或相关科室(眼科,耳鼻咽喉科,神经外科等)进一步检查。

预防建议

1.健康生活,避免熬夜;

2.增加户外锻炼和运动,保持合理体重;

3.合理饮食。

以上是肺癌、大肠癌、肝癌、胃癌、乳腺癌、宫颈癌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淋巴瘤、食管癌、皮肤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脑部肿瘤等14个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早诊早治权威科普信息,希望每一个人更重视健康,科学合理的做好早期筛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mkm.com/yfzl/16053.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