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NanjingPancreas

时间:2021-8-4 12:02:33 来源:胰腺囊肿

治疗白癜风哪家好 http://m.39.net/pf/bdfyy/
蔡宝宝杲勇王广甫徐文彬陆子鹏苗毅

通信作者:苗毅

本文来源?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年1月第18卷第1期Ⅲ-Ⅶ页作者单位

南京医院胰腺中心

关键词

胰腺疾病;诊断;治疗;会议纪要

年10月11—14日,由南京医院胰腺中心主办的NanjingPancreasForum(南京国际胰腺峰会)在江苏南京召开。来自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瑞士伯尔尼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塞浦路斯大医院等全球顶尖学术机构胰腺病领域不同专业的知名专家在十月金陵济济一堂。此次会议以“SharingforBetterCare”为主题,以英语为大会语言,辅以中文同声传译,并以现场大会和网络直播为媒介,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者搭建了一个胰腺疾病领域内最新理念、前沿知识和新兴技术分享和交流的国际平台。此次会议现场参会者超过位,全球线上点击量余次。作为国内首次创办的胰腺病领域全球性学术会议,NanjingPancreasForum为广大国内胰腺病医疗和基础科研从业者提供了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展示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的绝佳机会;会议设置的ShortOralPresentation、CrossoverTalk等新颖的学术环节为年轻胰腺病学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我们将按胰腺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papillarymucinousneoplasm,IPMN)、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neuroendocrinetumours,pNETs)、急慢性胰腺炎等不同病种提炼国内外专家提出的核心观点和热点问题,浓缩此次大会所提供的前沿信息,与国内广大胰腺疾病学,尤其是胰腺外科同道分享。

1胰腺癌的治疗策略:新辅助治疗还是手术优先

医院ChristopherL.Wolfgang教授认为:大部分胰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存在系统性转移,这类亚临床微转移得到及时控制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他在讲座中提出:“导致胰腺癌术后复发的并不是我们取出的肿瘤,而是留在患者体内的东西”。而术后残留的转移性肿瘤细胞正是新辅助治疗所针对的目标。手术优先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手术治疗虽然可以优先切除肿瘤本身,但也可能推迟对于全身转移性肿瘤的控制,抵消早期切除肿瘤所带来的获益。新辅助治疗策略除了早期控制全身转移瘤这一优势之外,也可以作为从肿瘤生物学角度进行病例选择的依据。

德国马丁路德大学JorgKleeff在其讲座《TreatmentofBorderlinePancreaticCancer:SurgeryFirst》中对新辅助治疗策略提出了自己的思考。25%患者在新辅助治疗过程中失去手术机会,约20%的患者在根治性手术后1年内死亡,但这两个患者群体并不一定重合。行新辅助治疗的患者肿瘤出现进展可能是因为对治疗方案不敏感,但不能判断这类患者接受手术优先治疗后的预后同样不佳。因此,新辅助治疗所“筛选”的并非肿瘤生物学行为,而是对新辅助治疗的敏感性。虽然临床证据支持新辅助治疗可提高R0切除率,但这种切缘状态的改善并不一定能转化为生存获益。此外,新辅助治疗所需要的一系列有创操作也可能增加治疗风险和卫生经济学开支。目前仍然没有Ⅲ期随机对照试验能够提供胰腺癌新辅助治疗决策依据,而大多数Ⅰ/Ⅱ期临床试验或者结果未能达到统计学差异,或者未能招募足够数量的受试者。因此,面对目前一系列新辅助治疗的“成功经验”,仍应谨慎、冷静地看待,等待高级别临床证据的出现。

医院杨尹默教授在其讲座《StrategyforResectablePancreaticCarcinoma:PreoperativeTherapyofUpfrontSurgery》中对于可切除性胰腺癌行新辅助治疗的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新辅助治疗后胰腺癌的病理缓解率约为13%,其中完全病理缓解率仅为3%。新辅助治疗似乎只在局部进展期的患者中具有延长生存的效果。部分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也因为发现新辅助治疗对可切除性胰腺癌的生存时间未见显著获益而被终止。因此目前,至少在可切除性胰腺癌中行新辅助治疗尚无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今后需要利用更精确的生物学指标筛选患者,才能使得新辅助治疗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浙江大医院白雪莉教授在其讲座《IsNeoadjuvantTherapyNecessaryforResectablePancreaticCancerPatient?》中则旗帜鲜明地提倡在可切除胰腺癌患者中行新辅助化疗,认为“手术优先策略即将退役”。支持的理由在于:(1)手术还不足以根治胰腺癌,切缘可能仍存在着肿瘤细胞的浸润。(2)新辅助治疗可提供一个生物学窗口,以筛选从手术中获益的患者。(3)部分临床分期为Ⅰ期的胰腺癌患者,最终病理分级可晚于Ⅰ期。改良FOLFIRNOX和GA方案是目前针对可切除性胰腺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的一线方案,目前合理的新辅助治疗周期为6~10周,但仍需深入研究。

2胰腺癌的可切除性评估

德国海德堡大学欧洲胰腺中心主任MarkusW.Büchler教授在其讲座《SurgeryofPancreaticCancer》中指出,胰腺癌术后的5年生存率已从年的5.1%上升至年的28.8%。但是,手术切除率目前仍然较低,即使是Ⅰ期和(或)Ⅱ期的患者,手术切除率也仅为一半左右。最主要的原因是那部分被诊断为“不可切除”的胰腺癌其实很多都是“我无法切除”的胰腺癌。这类“不可切除”的诊断通常是由非专业胰腺外科医师给出,或受限于自身外科能力及主观意愿所导致。这部分患者在转诊至专业胰腺外科中心后可获得根治性切除。

南京医院苗毅教授的讲座《Re-appraisalofArteryInvasioninPancreaticAdenocarcinoma》带来了可切除性评判的新观点[1]。肿瘤不可切除大致包括两种情况:(1)技术性不可切除。由于病变本身导致的技术性障碍,其切除难度超过了现有外科技术水平,或因手术条件、术者能力局限所致。(2)生物性不可切除。肿瘤存在远处转移、局部进展或生物学行为不良,尽管不存在上述外科技术性障碍,但手术切除本身不能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对于影响技术可切除性最重要的因素:胰腺癌的动脉侵犯,苗毅教授则认为传统以包绕血管周径(°/°)作为评估标准是存在局限性的,肿瘤侵犯动脉的深度比其包绕周径更重要。并提出了基于动脉侵犯深度的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南京标准”,对于胰腺癌手术可切除性评估的改良可能有较大帮助。与此同时,在“南京标准”的基础之上,MRI检查可为合并动脉侵犯胰腺癌提供更精准的术前评估方法。今后医师需要侧重研究能够预测胰腺癌隐匿性远处转移,以及早期复发等不良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以期在生物可切除性方面进行更精准的评估。

医院虞先濬教授在其讲座《AdvancesinNewThinkingandNovelConceptforPancreaticTumor》中则分享了他们团队在胰腺癌术前生物学可切除性评估方面的初步探索,汇报了联合使用传统肿瘤指标术前预测胰腺癌预后的策略。利用术前联合指标,能够区分从手术中获益和不能获益的亚组患者,他们发现,CEA+/CA+/CA19-9≥的患者少有从手术中获益,其中位生存时间为5.4个月,术后半年复发率高达90%[2]。

3胰腺癌手术的新标准

MarkusW.Büchler教授在其讲座中针对胰腺癌手术规范化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胰腺外科技术近年来已得到了巨大发展,联合静脉切除的胰腺癌根治术已成为常规手术,血管侵犯不再是手术切除的禁忌证。门静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腔干之间的三角形区域是胰腺癌局部复发最常见的部位,也是胰腺癌根治术需要重视的廓清区域。通过实施“三角区”手术,才可能达到根治的效果[3]。同时,强调以切缘1mm以内无肿瘤残余原则作为R0切除标准。如果胰腺癌手术能够达到真正的R0切除,同时辅以合理的辅助或新辅助化疗,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可以达到40个月,5年生存率近40%[4]。

而苗毅教授则在他的讲座中,针对动脉侵犯的胰腺癌病例,提出了动脉鞘剥除技术,在动脉受肿瘤侵犯的外膜与动脉外弹力层之间寻找潜在外科解剖间隙,达到彻底切除肿瘤的目的。目前,已采用该技术治疗动脉侵犯胰腺癌病例73例,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动脉鞘剥除技术较标准根治术而言,术后出血风险增加;但T4期行动脉鞘剥除技术联合辅助化疗患者的生存时间达到了18.0个月,较T4期仅行化疗患者12.4个月的中位生存时间显著延长(P=0.)。

上海医院的刘颖斌教授回顾了单中心例全系膜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经验。与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比较,该手术方式能够提高R0切除率(71.7%比52.0%),并降低复发率(55.0%比9.6%),但未来需要更大样本量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来确定全系膜切除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南京医院的蒋奎荣教授则在其讲座中分享了关于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的单中心经验。与标准胰体尾癌根治术比较,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能够清扫更多的淋巴结,获得更高的R0切除率。虽然总体术后生存并未显示出优势,但亚组分析结果提示,在T4期肿瘤和术前血清CA19-9水平高的患者中,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可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秦仁义教授、医院牟一平教授和南京医院高文涛教授分别在其讲座中分享了各自关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术改良的相关经验。秦仁义教授提出了全腹膜后动脉优先入路技术,其优势在于胰头所有动脉供血均可通过后入路进行控制,包括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脾动脉的分支。对于肠系膜上静脉没有被挤压或者侵犯的胰头部肿瘤患者,腹膜后动脉优先入路技术是第一选择,可以提高R0切除率、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安全性并减少不必要的血管切除。牟一平教授则分享了其近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宝贵经验,并提出针对肿瘤较大、伴有血管侵犯等复杂困难手术采用“简易优先”原则,即优先实施较为简单的操作步骤,能够提升手术安全性。高文涛教授则介绍了针对胰头癌的腹腔镜下动脉优先、钩突优先的动脉中心性切除技术。该技术有三大要点:(1)依据“解剖优先”原则,采用动脉优先、钩突优先的方法进行显露操作。(2)优先解剖胰头部“尾侧三角”和“头侧三角”,以获得安全、足够的显露范围。(3)腹腔镜下应用动脉鞘剥除技术。

上海医院彭承宏教授总结了其团队余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胰腺手术的经验,认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在手术视野的暴露、组织分离、切除、重建方面,较开放手术具有优势。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的手术可以实施更多的技术操作,但也对胰腺术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医院殷晓煜教授同样分享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胰腺切除术单中心经验,认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能增加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率,并可简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钩突切除和消化道重建。

4胰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来自ESPAC研究的启示

术后辅助化疗仍然是目前胰腺癌治疗的主要模式之一,ESPAC系列临床试验则是现行辅助治疗方案的重要基石。德国海德堡大学的JohnP.Neoptolemos教授在其讲座《AdjuvantandNeoadjuvantTherapyofPancreaticCancer》中展示了最新的ESPAC-4研究结果。该研究证实术后吉西他滨+卡培他滨双药方案优于吉西他滨单药[5]。此外,ESPAC-3研究的后续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并发症导致的化疗开始时间延后,对术后生存时间并无明显影响;但完成的化疗周期数对术后生存时间有显著影响[6]。对于最近被报道的部分术后中位生存时间5年的临床试验,Neoptolemos教授认为:医师应该理性看待这样的结果,特别需要注意病例筛选的问题。胰腺癌的新辅助治疗,在更可靠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出现以前,不应被推荐常规广泛应用,而应该等待来自于包括ESPAC-5研究在内高级别证据的出现。

医院周平红教授则在其讲座《CurrentstatusofEndoscopicDiagnosisandTreatmentofPancreaticDiseases》中分享了超声内镜技术在胰腺癌综合治疗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术(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fineneedleaspiration,EUS-FNA)检查可以获取胰腺癌肿瘤组织,对于无法行手术切除的胰腺肿瘤显得尤为重要。超声内镜引导下腹腔神经丛阻滞术通过酒精注射使神经纤维脱髓鞘,可以使80%的患者疼痛得到有效的缓解,3个月内疼痛无复发。在超声内镜的引导下,也可以实施胆道支架置入行胆道引流,解除胆道梗阻,也可以行胃空肠吻合术,解除胃排空障碍。内镜下碘(I)放射性粒子的植入也需要超声内镜的实时引导。

5胰腺癌的生物学行为预测和新药研发:大战前的寂静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HerbertJ.Zeh教授在其讲座《RandomizedTrialofPre-operativeChemotherapywithAutophagyInhibitionforPancreaticCancer》中分享了抑制自噬策略在胰腺癌临床治疗中的相关经验。该团队最近实施的II期临床试验采用了吉西他滨+白蛋白紫杉醇+/-自噬抑制剂的方案。临床数据显示:合并自噬抑制剂治疗后肿瘤坏死面积明显增加,CA19-9的水平也有显著的降低,但尚未发现两组间总体生存时间的差异。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内P62的表达、CD4/CD8的浸润水平与患者预后相关,也与自噬抑制剂的使用相关。相关研究结果为胰腺癌的系统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美国迈阿密大学AshokK.Saluja教授在其讲座中就雷公藤甲素在胰腺癌中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总结。雷公藤甲素可下调胰腺癌细胞内HSP70蛋白表达及细胞活性,并可在体内实验中有效延缓肿瘤生长。更成熟的商品化药物(MinnelideTM)可在有效延缓肿瘤的生长速度的基础上减少肿瘤远处转移,延长模型动物的总体生存时间。临床试验则验证了该药物的抗胰腺癌作用。其抗肿瘤机制可能与药物抑制了组织内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kappaB,NF-κB)和CXCL12的表达相关。

医院的病理学专家LauraWood在其讲座中分享了关于胰腺癌癌前病变的克隆演变与进展的相关内容。其研究结果显示:90%以上的胰腺癌来源于胰腺上皮内瘤变,少部分来源于IPMN。测序研究结果提示在低级别IPMN中,KRAS突变和GNAS突变表现更为明显,同时也发现一部分特殊基因仅在肿瘤发展晚期产生突变。未来,该团队会将此研究延伸到胰腺上皮内瘤变中,进一步探索胰腺癌的发生与发展的分子过程,为早期筛查胰腺癌提供可能的线索。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MinLi教授在其讲座《DevelopaNovelTherapyforPancreaticCancer》中显示了针对ZIP4基因的治疗有望成为胰腺癌新型治疗方法。ZIP4基因在胰腺癌中表达量升高,并且随着肿瘤的进展,表达量也逐渐增加。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过表达ZIP4基因可促使肿瘤生长,沉默ZIP4基因可抑制肿瘤的生长,延长动物生存时间。此外,沉默ZIP4基因还可提高肿瘤细胞对吉西他滨化疗的敏感性。除此之外,ZIP4基因具有调节血管生成、肿瘤细胞黏附、侵袭、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等作用,进而促进胰腺癌的发生发展。

医院的JunYu教授在其讲座《ClinicalUtilityofMolecularProfilingUsingEUS-GuidedFine-needleAspirationBiopsiesinPancreaticCancer》中分享了EUS-FNA样本分子表达谱分析的临床应用。该团队前瞻性对40例通过EUS-FNA检查获取的标本进行二代测序,其研究结果显示:Kras突变率为81.8%。在确诊非胰腺癌患者的EUS-FNA检查标本中,Kras突变率为60%。比较同一个患者的EUS-FNA和血标本Kras突变状态可以发现,87.5%的患者Kras突变结果一致的。而对23例行新辅助化疗患者按化疗敏感性进行分组分析发现:化疗敏感性不同的患者EUS-FNA获取组织突变谱亦不相同。JunYu教授认为,基于EUS-FNA检查的二代测序检测胰腺癌基因突变具有高准确性,可成为诊断胰腺癌的辅助工具,为治疗胰腺癌提供更多的潜在靶点。

上海交通大医院王理伟教授在其讲座中分享了基于人源肿瘤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xenografts,PDX)模型预测胰腺导管腺癌进程和个体化药物反应的新型动态分层模型。在其团队构建的71例胰腺腺癌组织PDX模型中,成瘤时间越长PDX模型的存活时间越长,对应患者的术后无瘤生存时间也越长。基于PDX模型筛选出的胰腺癌复发的高危基因表达谱和敏感化疗药物对相应患者的预后预测和临床药物选择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这一研究成果,为后续的胰腺癌分级及临床化疗药物选择提供了新思路。

6IPMN的手术指征和规范随访

医院CarlosFernandez-delCastillo教授在其讲座中介绍,IPMN相关的胰腺手术约占所有胰腺外科手术的10%,具体手术指征主要包括:(1)主胰管型或混合胰管型IPMN可耐受手术的患者。(2)有症状的分支胰管型IPMN患者。(3)无症状的分支胰管型IPMN,但有包括壁结节,厚壁或者分隔,直径3cm,主胰管扩张以及阳性细胞学发现在内的高危征象。无症状但伴有胰腺癌家族史的分支胰管型IPMN是否是手术指征现在仍存争议。对于主胰管型IPMN,增强CT、MRI、EUS、胰管镜检查尤其是术中胰管镜检查是评估病变累及主胰管范围的重要手段,决定行全胰切除术时要充分考虑严重的中长期并发症。而对于分支胰管型IPMN,术前精准的定位和各种器官保留的胰腺切除术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团队即将参与一项国际多中心研究,评价术中胰管镜检查对于明确IPMN切除范围参考价值,该研究的开展有望为IPMN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

日本九州大学的MasaoTanaka教授在有关IPMN改良福冈指南的讲座中介绍:IPMN是最常见的胰腺囊性肿瘤,目前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和混合型的临床分类和恶变率有比较好的相关性[7]。对于主胰管型IPMN,主胰管扩张直径1cm,其恶变概率是极高的。分支胰管型的恶变概率尚存争议,一项中位随访期为82个月的研究结果显示:超过92%的分支胰管型IPMN病灶在随访过程中保持稳定,但也伴随着6.1%的癌变概率,以及1.6%伴发胰腺癌的概率[8]。伴有IPMN胰腺癌的术后生存时间显著延长,约为60个月,很可能是与IPMN的随访计划使胰腺癌得到了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有关。因此,美国胃肠病协会(AGA)指南推荐5年后停止随访是十分危险的。放弃随访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放弃如此宝贵的可能早期发现胰腺癌的机会是十分可惜的。

医院楼文晖教授在其讲座《What′stheSurgicalIndicationforBD-IPMNs》中首先介绍了包括例囊性病变的中国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其中,分支胰管型胰腺IPMN的恶变发生率约为17%。对于首次诊断时评估为低危的患者应该进行长期随访,在福冈指南的基础上,对于没有高危征象和令人担忧特征的患者可根据病变大小进行方法、频率各不相同长期随访。此外,通过EUS引导穿刺抽吸囊液进行二代测序可较好地鉴别已发生癌变和未癌变的IPMN,对分支胰管型IPMN的随访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7pNETs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肿瘤的异质性,治疗的标准和差异

医院MassimoFalconi教授在其讲座《ComprehensiveTreatmentofPancreaticNeuroendocrineTumors》中指出pNETs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胰腺肿瘤,手术是核心的治疗手段。为了减少过度治疗和降低随访过程中的复发或进展的风险,需要明确诊断和分级后合理地选择手术患者。对于肿瘤直径2cm无症状的无功能pNETs,需要谨慎地选择患者进行手术。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这部分患者经长期随访肿瘤大小不发生改变的比例为49%~%[9]。手术治疗中,淋巴结清扫对预后有积极的影响。对于合并肝转移的pNETs患者,手术治疗也存在积极的意义,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术者根据肿瘤Ki-67指数,PET/CT全身成像检查,以及肿瘤位置和手术风险进行综合决策。此外,多途径的综合治疗模式为转移性和局部进展期的神经内分泌癌患者提供了更大的手术可能性。

医院的陈洁教授在其讲座《Pre-operative/Neo-adjuvantandAdjuvantTreatmentinpanNET:PresentandFuture》中同样强调了pNETs异质性给治疗选择带来的难点,但她的讲座侧重于药物治疗方面。对于G1级和G2级的pNETs,可以选择生长抑素类、链脲霉素、替莫唑胺+卡培他滨、依维莫司+舒尼替尼等抗肿瘤药物;对于G3级的pNETs,可以选择链脲霉素+5-氟尿嘧啶、替莫唑胺+卡培他滨等抗肿瘤药物;而对于胰腺神经内分泌癌,可选择依托泊苷+顺铂这一方案。对于具有高复发风险患者的系统治疗方案选择,还需要开展更多临床试验以获得更为可靠的证据支持。

医院原春辉教授介绍了微创手术在pNETs肝转移灶切除中的运用现状:在有经验的医疗中心,与开放手术比较,有选择地对pNETs肝转移灶进行微创手术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伴有肝脏转移的pNETs患者行肝切除术后,症状得到改善,中位生存时间较不手术的患者延长,5年生存率也有所提高。手术过程中,肿瘤局部切除应当作为首选,解剖性切除则为次选;运用联合肝脏分隔及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可相应扩大手术指征,使部分患者达到R0切除并从中获益。

8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清创:升阶梯模式下的微创选择

医院蔡守旺教授团队在发言中分享了单中心经皮穿刺引流+小切口腹膜后胰腺清创/视频辅助腹膜后清创[(minimalaccessretroperitonealpancreaticnecrosectomy,MARPN)/(video-assistedretroperitonealdebridement,VARD)]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经验。其研究结果显示:MARPN治疗患者平均需穿刺引流3次,MARPN通常于穿刺后10d进行,一般仅需清创一次即可,但也有约54%的患者需要多次清创。MARPN中转开放清创的发生率约为1.8%。总体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8%;外科相关并发症为27.4%,主要为肠瘘;术后90d病死率为6.1%,主要死因为脏器衰竭,但也有1.0%患者死于清创后出血。

医院李非教授团队则回顾性比较了49例经升阶梯式清创和45例直接腹腔镜辅助清创的治疗效果后发现:尤其是对于那些缺乏安全有效经皮穿刺入路或一般条件不允许的患者,直接腹腔镜辅助清创的患者外科干预的时间更早,总清创次数更少,总住院时间更短。

周平红教授还在其讲座中分享了在EUS引导下,针对包裹性坏死和假性囊肿行内镜下引流术的相关经验。对于部分条件合适的患者,甚至可以行经自然腔道胰腺假性囊肿切除术。

9慢性胰腺炎的处理:精准诊断,炎癌转变与生命质量

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王春友教授在其讲座《ManagementofChronicPancreatitis:WhoDominate》中指出,行手术治疗的慢性胰腺炎患者中有6.2%合并胰腺癌;而在未手术接受定期随访的患者中,胰腺癌发生率为4.3%。内镜治疗在初期控制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疗效,但远期症状控制不优于手术治疗,且可能无法减少癌变风险。一项全国多中心慢性胰腺炎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非手术治疗组的胰腺癌发生风险较手术治疗组显著升高(5.1%比0.7%)。因此,对慢性胰腺炎患者,更积极的手术治疗对预防癌变有积极的作用。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JinHe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关于遗传性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经验。全胰腺的切除可以治疗胰腺炎反复发作的疼痛。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近90%的遗传性胰腺炎患者通过行全胰切除+自体胰岛移植术治疗疼痛显著减轻,46%的患者可完全摆脱阿片类药物[10]。自体胰岛移植对术后血糖的控制有积极的意义,以前胰腺手术则会显著降低自体胰岛获取的效率。因此,对于遗传性胰腺炎患者,全胰切除+自体胰岛移植术是正确的“一线”外科干预方法。

医院黄伟教授在其讲座《ExocrinePancreaticInsufciencyinPancreatitis》中介绍了临床上易被忽视的胰腺炎伴发的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exocrinepancreaticinsufficiency,EPI)。EPI可继发于急性胰腺炎和胰腺手术患者,但在慢性胰腺炎中更为常见。临床证据显示:在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过程中,EPI的好转可能预示着急性胰腺炎的好转。酒精性胰腺炎则会显著增加急性胰腺炎后EPI的发生风险。而在慢性胰腺炎中,规范、足量的胰酶替代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EPI和营养不良。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国际诊断共识的主笔,日本东北大学的TooruShimosegawa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发现EUS-FNA检查在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中的重要作用[11]。其对临床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通过EUS-FNA检查获取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有74.8%可获取1级诊断证据,95.6%可获取2级诊断证据。EUS-FNA检查可将无组织学证据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诊断率由49%~78%提升至93%~94%,同时,使用Franseen式穿刺针可提高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组织获取量和诊断准确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上,EUS-FNA检查仍然存在约20%的假阴性率,即漏诊胰腺癌的可能。

10结语

通过此次NanjingPancreasForum各位国内外专家的学术分享,大家高兴地发现胰腺癌生存率正在逐步提高,这与多学科治疗模式兴起、重视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是密不可分的;针对IPMN、pNETs等低度恶性肿瘤的治疗更加系统化、分层化和精准化;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持续下降;慢性胰腺炎的癌变风险和生命质量可以得到合理的控制。这一切都离不开胰腺外科技术的进步,同时也更离不开内镜、临床肿瘤、影像放射和病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共同发展。虽然在胰腺外科医师面前,无法逾越的单纯技术障碍已所剩无几,但此次会议讨论的诸多热点问题也看到了在现代医学理念的指导下,多学科合作模式的支持下胰腺病学发展的巨大潜力。深入转化医学研究和基础科研是加深疾病理解、提升临床诊断与治疗水平的源动力,建立在发病分子机制之上的疾病精准分型以及新型分子靶向药物研制将会在不远的将来给胰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是胰腺癌的诊断与治疗带来全新的局面。坚持现代、精准、果敢的外科治疗理念,在更优质精准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更深入的基础-临床转化研究的推动下,胰腺疾病诊断与治疗水平将迈上新的台阶,并最终转化为患者的获益。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收稿日期:-11-1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略

版权声明

本文为《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其他媒体、网站、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mkm.com/yzyy/1545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