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下腺囊肿颏下型1例

时间:2018-4-2 8:46:08 来源:胰腺囊肿

  作者:鄢少君,长江大学医学院;章宏毅,毛杰,医院口腔科;周华彬,天门市食品监督局舌下腺囊肿为导管或腺泡破裂,黏液外渗进入组织间隙所致。临床上常见的有单纯型、口外型、哑铃型三种。作者在3年前诊治了1例舌下腺囊肿颏下型的患者,经囊肿切除联合破裂处腺体组织结扎治疗,术后3年,舌下腺功能一直完好无复发,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21岁。因无意中发现左颏下肿块4年,无明显变化及自觉不适,来本院门诊就诊。门诊检查发现,左颏下区一肿块,呈橄榄状,边界清楚,活动,质中偏软,皮肤侧可推动,另一极突起与口底相连。无压痛,考虑为左颏下区肿块,性质待查。   在门诊行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胸部X射线片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于就诊后第3天在门诊口腔科手术室行肿块探查术,常规消毒铺巾,局麻下切开皮肤,皮下,颈阔肌,显露左颏下间隙,发现肿位于二腹肌前腹内侧,包膜较致密,沿肿块向深部分离,发现肿块直径约0.5cm,棒型。   向深处分离约1.5cm后发现基底伸入二腹肌前腹与颏舌骨肌之间,继续分离穿过下颌舌骨肌与舌下腺相连。穿刺抽出蛋清样的黏稠液体,当时即考虑为舌下腺囊肿。   术中在肿块的基底部舌下腺前极下方进行荷包缝合,结扎后将肿块从结扎处的远中侧约1mm处剪除,肿块送冰冻活检报告为舌下腺囊肿。   待病检结果得出后冲洗伤口,止血,伤口放置引流条,分层缝合伤口。术后第2天拆除引流条,7d拆线。术后观察3年.左舌下腺功能良好,无复发现象。   2讨论   舌下腺囊肿口外型又称潜突型或下陷型.常出现在颌下区,表为颌下区边界清、质软的可塑性肿块,发病率为19.8%~32.46%,其形成机制可能与下颌舌骨肌局部断裂、缺失有关。   本病例作用机制与其相似,在手术中作者在肿块蒂部发现有下颌舌骨肌中的通道存在,只是这一部位处于颏下区,才形成了舌下腺囊肿向颏下区的突出,形成了舌下腺囊肿颏下型.这种形式出现的舌下腺囊肿十分少见,致使术前未能确诊。   导致术前未能确诊的第2个原因是肿块边界清.质地与颌下型相比偏中等,在用手触诊时对舌下腺囊肿的诊断有排斥作用。这种类型的质地存在与颏下区的组织致密性高于颌下区相关联。   导致术前未能明确诊断的第3个原因是术前未进行穿刺细胞学检查。穿刺细胞学检查对潜突型舌下腺囊肿的诊断有重大意义。穿刺抽出的蛋清状黏稠的液体是舌下腺囊肿最具特征的指标。术中抽取液体、冰冻活检在本例诊断中起到了重要的定性作用。   本例患者的治疗方式也值得探讨,一般情况下,舌下腺囊肿手术如仅将囊肿切除,术后复发率几乎达%。而本病例只是在囊肿切除前,将舌下腺腺漏处结扎,却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术后经3年的观察,未见复发现象且手术侧舌下腺功能良好,即说明了这一点。这一现象提示舌下腺囊肿潜突型的治疗,可以通过找到腺漏部位结扎的方法来达到切除囊肿、保留舌下腺功能的理想效果。   来源:现代医药卫生年1月15日第29卷第1期

赞赏

长按







































中科医院曝光
哪里医院治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omkm.com/zztx/11174.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