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一度因其恶性程度高和治疗效果差而被称之为“癌王”。如今,“老癌王”—肝癌已被钳制,“新癌王”—胰腺癌又露狰狞面孔。世界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著名艺人肥肥沈殿霞、天才乔布斯……一个个都被“新癌王”噬去生命!在谈癌色变的今天,我们有必要谈一下“新癌王”—胰腺癌。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的西方化,胰腺癌的发病率也逐年快速上升。据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统计的数据,上海市近十年胰腺癌的发病率已经从10/10万上升至15/10万;上海市疾控中心提供的数据也显示上海平均每天就有5个胰腺癌的新发病例。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胰腺癌的发病率已经和发达国家相似。
随着胰腺癌发病率不断升高,首先要加强对胰腺癌的警惕性。以下情况被视为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
温馨
提醒
1
40岁以上有上腹部疼痛、腹胀、腹部不适等症状者,胃镜、B超也没有发现有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如胃病、胆囊炎等
2
有胰腺癌家族史者
3
不明原因的急性胰腺炎发作。表现为突发上腹痛,到医院就诊发现血尿淀粉酶增高,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如果没有胆道疾病、饮酒、高脂血症等急性胰腺炎常见的病因
4
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者,特别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钙化性胰腺炎
5
突发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无糖尿病家族史、无肥胖症等糖尿病易发因素,发病后很快出现胰岛素抵抗者(血糖高,采用胰岛素也不易控制)
请输入标题bcdef
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目前尚无简便易行且有实用价值的筛查方法。临床确诊者大多已属晚期,手术切除率为10%-30%,约75%患者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5年生存率不足5%。而局限于胰腺的、直径≤2.0cm的小胰腺癌施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提高至19%-41%。显然,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有效治疗胰腺癌、改善预后的关键。
请输入标题abcdefg
早期发现-做到先知先觉
我们的“新癌王”有什么样的临床表现呢?
以上的症状可以帮助我们早期发现胰腺癌,但是很多患者在患病初期没有显著特别症状,或者是出现症状后就诊的过程中走了不少的弯路。
搞晕医生和患者的四大非典型表现:
1.长期腰酸背痛,被误作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治疗;2.反复出现中上腹饱胀感,被误作胃肠道消化不良治疗;3.新发的无法控制的血糖升高,被误作糖尿病治疗;4.突发眼睛巩膜黄染,被误作肝炎治疗。
请输入标题abcdefg
45岁的王先生是一家外企的中层干部,平时工作忙,应酬多,最近两个月感觉身体疲乏无力,食欲不好,有些消瘦,上腹部有些隐痛,考虑可能是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所致,所以也没放在心上,直到一天单位同事发现他脸色发黄。王医院,抽血化验肝功能,转氨酶与胆红素升高,一开始考虑肝炎,住进了肝炎病房,但肝炎“两对半”是阴性的。进一步检查,B超发现胆管扩张,CT检查胰头有一个肿块,肿瘤血清标记物CA19-9明显升高。胰腺外科医生会诊后考虑胰腺癌可能性极大。得知病情,王先生的爱人不由失声痛哭。上有老下有小的王先生,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家庭中都是顶梁柱,正当壮年就身患绝症,这使得王先生的爱人痛苦万分,她不停的责怪自己对丈夫关心不够,以致于不能早一点发现。外科医生安慰她并解释说胰腺癌早期症状常不明显,也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非常困难。虽然最终明确了诊断,但疾病也常常到了中晚期。因此目前胰腺癌早期发现者多为例行体检发现。胰腺癌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特征是黄疸、腹痛及消瘦。
王先生的爱人知道胰腺癌是“癌中之王”,患者通常预后极差,存活时间很短,因此她总幻想有一丝可能她的丈夫不是胰腺癌,是不是医生诊断错误了。她反复追问医生需不需要做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胰腺外科医生解释说目前影像学检查是胰腺癌诊断的主要手段。CT检查是诊断胰腺癌的主要手段,它的准确性和特异性远优于B超检查,并且可以显示胰腺癌有无侵及周围脏器及血管,可以术前预判患者有无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核磁共振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与CT检查类似。此外内镜超声检查由于是在十二指肠肠腔内直接扫描毗邻的胰腺,因此优于传统B超。对于发现早期病变的效果甚至由于CT检查。
胰腺外科医生针对王先生的爱人的问题解释说,目前从影像学检查来看,诊断高度怀疑胰腺癌,当然一切肿瘤的最终诊断以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影像学检查发现胰腺有占位者可以术前在B超或CT引导下进行肿瘤的细针穿刺,从而获得肿瘤细胞,通过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明确最终诊断。该项检查是为了鉴别诊断而做的定性诊断,而非为了早期发现肿瘤。
此外一些胰腺癌能产生多种蛋白物质,这些蛋白物质存在于血液中,即俗称的肿瘤血清标记物,通过检测血液中这些物质的含量也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这些物质包括CEA与CA19-9等,尤其以CA19-9对胰腺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最高。有些胰腺癌患者CA19-9数值可高达上千,CA19-9数值愈高,对胰腺癌的诊断愈有把握。但有些胰腺癌并不产生这种物质,所以CA19-9数值正常者亦不能完全排除胰腺癌可能。
胰腺外科医生对王先生的爱人说,综合目前临床各项检查,胰腺癌的诊断基本可以确定。王先生的胰腺癌侵犯胆管导致黄疸发生,但目前并未发现远处转移,也未发现肿瘤局部侵犯周围血管,可以手术切除。目前王先生的胰腺病变无论良恶性均需手术治疗,虽然通过术前肿瘤细针穿刺可以得出最终定性诊断,但对于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方式并无影响,胰腺位置深,穿刺活检困难,风险亦较大,而且胰腺癌组织中含有大量的间质细胞(即非肿瘤细胞),即使取得了少许组织送检,病理检查也有可能观察不到恶性肿瘤细胞,从而造成漏诊。所以术前肿瘤细针穿刺并非必要检查。
胰腺外科医生介绍到目前胰腺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术能否根治性切除肿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远期生存,根治性手术配合术后的放化疗能显著延长患者寿命。几天以后王先生接受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非常成功,术后王先生恢复也很顺利。术后病理为胰腺中分化腺癌。王先生目前正在接受化疗。
病例分享
我们在根据患者症状的同时,与根据现代医学诊疗手段来帮助我们早期发现胰腺癌:
早期治疗-做到正规专业化治疗
胰腺癌的发展速度很快,对于已经诊断为胰腺癌的患者来说,早期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医生来说,要尽快给予患者正规专业化的治疗。
请输入标题abcdefg
手术是唯一可能达到根治效果的治疗方法
胰头癌的手术方法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即Whipple术)、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术+区域淋巴结清扫和/或联合血管切除)、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全胰腺切除术等;胰体尾部癌则一般需行胰体尾部+脾切除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风险大、手术复杂、术后并发症多,近20年我国胰腺癌治疗的重要成就之一就是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广泛开展以及手术切除率的提高、并发症和死亡率的显著下降。
晚期胰腺癌一般无手术切除的可能,如果患者临床症状重,如严重的梗阻性黄疸,或者肿瘤压迫十二指肠无法进食等,则需行姑息性手术治疗,包括(1)姑息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肉眼下肿瘤切除干净,镜下切缘阳性)(2)采用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解除胆道梗阻,可附加胃空肠吻合,以解除或预防十二指肠梗阻。(3)随着内镜和介入技术的发展,通过内镜放置胆道内支架,胰管内支架和肠道内支架,以及腹腔镜胆肠吻合、胃肠吻合等手段解决胰头癌病人的黄疸、十二指肠梗阻等症状,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主要适用于胰头部肿瘤。如果患者出现肝脏或腹腔外的远处转移、或肿瘤侵及肠系膜血管,不宜进行此手术治疗。
其手术步骤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简单来讲就是:第一看看肿瘤能不能根治性切除;第二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脏器;第三重建被切除的消化道,具体如下:
1.全面而有步骤的探查:主要探查胰腺肿瘤是否侵犯下腔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及门静脉等胰腺周围重要血管,术中探查肿瘤的可切除性是手术过程中关键的一步。
2.胰十二指肠切除
(1)切除胆囊(2)切断胆总管(3)切断远端胃(4)切断胰头部(5)切除十二指肠
3.重建消化道
(1)胰肠吻合:胰腺断端与小肠吻合,恢复胰液流入小肠的通道。
(2)胆肠吻合:胆管断端与小肠吻合,恢复胆汁流入小肠的通道。
(3)胃肠吻合:胃断端与小肠吻合,恢复食物进入小肠的通道。
请输入标题abcdefg
Q
很多胰腺癌的病人会很迫切的问:我的肿瘤能不能切除?
胰腺外科朱峰主任:对于胰腺癌来说,能不能切除取决于两个方面:1.病人病情的发展程度。2.医生的技术水平。
南京医院普外科胰腺外科团队,常规开展扩大的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胰体尾联合脾切除术、胰腺中段切除术、胰腺囊肿引流、脾脏切除术。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腹腔镜下中段胰切除术。来就诊的胰腺癌病人,肿瘤能不能切除主要取决于病情的发展程度,也就是说只要技术上可行,我们都能够切除肿瘤。
本院的经验:对于身体条件许可的病人,应争取行根治性切除,包括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可以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命。姑息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生存时间约为10-18个月左右。总的来说,所有手术的病例一年生存率约为90%左右,五年生存期约为12%左右,手术死亡率约为3%。
胰腺癌通常恶性程度较高,对放、化疗敏感性均较差,因此术后放、化疗及免疫治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辅助作用,对部分患者可起到延长生存时间的作用。另外,针对其发生发展机制的基因治疗、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中,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为这一顽疾的治疗点燃新的希望。
胰腺癌让我们看到了癌症的凶险和无情,看到了生命的无奈和病痛的无解,如果能做到胰腺癌的基本预防,可以减少胰腺癌的发病率及延缓癌变的进程。
“新癌王”-胰腺癌,具有恶性程度高、难早期诊断等特点,越来越多的威胁我们的生命,对于患者来说不可轻信他人之言,争取正规专业化的治疗。